一、科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渐重视,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程东红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科普场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讨会上也指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科普场馆要深度挖掘和二度创造科普展教品的文化内涵及附加值,提高创造力,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的社会功能”。这对于科技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科技馆行业科普文创产业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科技馆行业的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一些老旧的文化衍生品类型也焕发出新特色。但就从文创产品的开发程度、体质、机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科技馆管理体制限制之间的矛盾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随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先后确定或备案了154家试点单位,鼓励试点单位探索通过博物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其中,中国科技馆成为唯一取得试点资格的科技馆。虽然,这预示着全国科技馆行业文创产业开发正式启动,然而,尚处于试验阶段,对于整个科技馆行业而言,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二)文创产品创意不够且同质化明显
文创产业的关键是创意和创新,且研发投入高,收回成本的周期长。目前,大多数科技馆在文创产品的研发上受人才、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其产品缺乏原创设计,大多表现为制作贴牌纪念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科技馆自身特色的IP资源支撑,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够(这里所指的IP形式是多元化、跨平台的,它既可以是一个品牌科普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形象一句话,甚至是一提起这个IP资源就可以代表科技馆)。通过IP资源,依托场馆资源,可以衍生出原创展览、教育服务项目、科普图文、科技商品等等文创产品。而这恰恰是目前科技馆行业缺乏且需努力的方向。
(三)文创产业链尚不健全
从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到内容制作到产品生产再到商品销售,我们也可以看成是IP的内容到IP的运营到IP的变现,整个的链条是很长的,此外,文创产业又是跨界的,可能同时涉及多个行业,这对文创产业的团队、企业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现实是一个团队或企业不太容易具备这么多能力,特别是变现环节。当前具备文创产品开发能力的科技馆多处于“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模式,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科技馆行业的文创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与科研院所、科普开发企业的合作模式还处在摸索和磨合阶段(包括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归属、销售方式及渠道、利益分配等),导致文创产业链须不断健全和完善。
三、建议措施
(一)建立稳定而灵活的科技馆行业管理体制
科技馆文创产品的研发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撑,离不开科技馆体制、机制的支撑。在肯定科技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前提下,可给予科技馆运营管理适当的放宽政策,建立健全文创产业发展激励机制,例如,科普成果纳入“科技成果”范畴,从而能依据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相关政策、条例实施转化,将一大批科普成果变成产品,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对文创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打造联合战队新机制
文创产品开发涉及到创意研发、模型设计、产品制作、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整合大量社会优质资源携手推动。社会的参与对提高文创产品开发至关重要,应结合市场特点,通过众筹、众创、股份制合作等方式,不断探寻馆企、馆院(校)、馆馆之间在文创产业链建设中的新模式,明确责权,优势互补,促进文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现多赢共荣局面。
(三)加强文创IP建设和保护
IP资源可衍生出多种文创产品,其是文创产品的灵魂,应注重依托场馆特色资源和文化要素,结合观众需求,研发独具科技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促进科技馆、文创设计企业提升品牌培育意识以及不断提升IP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创IP。
重庆科技馆 张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