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的科技“老兵”

发布时间:2019-01-15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张应春,男,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主任医师,巫山县人民医院院长,曾担任巫山县第四届科协兼职副主席。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是巫山县神经外科创始人,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先后在专业核心杂志、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007年被评为县科技拔尖人才,2018年受到巫山县委县政府高层次人才表彰。

做一名科技工作者是他从小的梦想

今年54岁的张应春和同龄人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他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其母亲自他记事时起就体弱多病。看着病痛中的母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便树立了当一名医生的理想。由于在那非常岁月,加上母亲的多病,使他的家境更加贫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的贫寒使他过早的体味了生活的艰辛,父母的善良朴实和农村生活的困苦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生存条件的艰苦,使他养成了埋头做事和勇于挑战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便如饥似渴地追求着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十年的寒窗苦读,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医科大学。

1989年9月,张应春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县人民医院工作。多年来,他坚守工作岗位,舍小家,顾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病人身上。外科危重病人多,急诊手术多,张应春每月加班都在10余次左右,牺牲的节假日、休息日不计其数。睡眠、饮食不规律,身心慢性疲劳成为他工作的“副产品”。每每有同事劝他自己也要注意休息时,他便说,你看着那些痛苦的病人,能休息得好吗?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一切所能,解除患者的痛苦”。

潜心专研业务

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树立业务上的标杆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经他亲自主持的手术不胜枚举:1993年经额垂体肿瘤切除术、同一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1993年颅内血肿开颅清除及减压术、1995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阻塞性脑积水胀、1997年经额垂体肿瘤切除术、1998年3月侧脑室肿瘤切除术、1999年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每一次成功手术的背后,都凝聚着他的付出和心血。

学术研究、学术探讨在张院长的心目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邀请重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陈康宁教授来巫山进行有关《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解读、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内科李光勤教授来巫进行《分水岭脑梗塞》专题讲座、邀请三军大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史树贵教授进行来巫进行《卒中急性期溶栓的困惑》学术交流与座谈…,这样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不胜枚举。

辛勤付出,不求回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提起张应春的名字,大家总会用那朴实而简短的话语赞颂他“张医生,真是我们的好医生哪!”。正因如此,2011年当他获得全国消费者满意十佳医院院长的最高殊荣时,我们早以不足为奇了,毕竟,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呀!

创新医院管理

2004年10月,张应春被任命为县人民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团结带领院领导班子积极探索、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了“务实基础、科技领先、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为突破口,带动特色专科的快速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医院形成了以科技促进特色专科建设,以特色专科带动科技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医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他到任以来,巫山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重庆市级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县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爱婴医院”,急诊科被重庆市卫生局授予“青年文明号”,妇产科被县妇联授予“巾帼示范岗”,医院被评为百姓放心医院,2011年还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白求恩精神示范医院荣誉称号……这一切都凝聚着院长张应春创新医院管理的智慧和汗水。

热心科普宣传

张院长经常说自己就是科技战线的一名“老兵”。对于科协,张院长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业务成绩突出,他担任了第四届科协的兼职副主席;因为科协兼职副主席,他拥有了展示自我能力更好的平台;因为这番阅历,让他扛起了县人民医院院长这幅重担。每逢“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科技下乡”等重大科普宣传活动,张院长都会亲自安排医院的科技工作者“送卫生、送医疗、送科技”面对面义诊服务,免费发放常备药品、免费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大批医疗战线的青年科普志愿者都积极响应科协号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科普大潮,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卢静枫  巫山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