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含义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指通过推动建立跨部门、社会化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发动拥有科普资源的所有主体,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协作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等方式和途径来共同建设和利用各类科普资源,以增加科普资源量,提升科普资源品质,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对于科普资源的需求,促进科普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二、科普场馆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科技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课堂、重要平台,必须要全方位大力度发挥重要课堂、重要平台的作用,而参观者不再满足于科普场馆的单一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信息。对于综合性的大型场馆或者面向某一人群的科技馆(如儿童馆)或侧重某一专题的科技馆,显然不能满足这种全方位、综合性的需求。在科普资源主体之间建立共建共享,加强合作与协调,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可以开发和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科普资源的巨大需求。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科普服务水平,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越好的有效途径。
三、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共享资源分为人和物两类资源,其中人包括广大科普工作者。物包括科普资源基础设施,如各大科技馆、实验室等,实物资源如科普展品、科普仪器等,虚拟资源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等。
(一)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展厅的基础设施是科技馆传播科学内容的载体。首先,科普设施的科学覆盖范围较小。目前大部分科普场馆主要通过图片、文字、视频介绍等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对于科学理论的介绍,也只停留在简单的提及,并未做深入阐述和解释,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使用上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缺乏对成年人的吸引力。其次,科普设施缺乏对全体社会公众的定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普场馆作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基础设施,受众应该是全体社会公众,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人。而大部分科普场馆在展览设施的设计上只考虑了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忽视对成年人群体的关注。再次,科普设施建设的长效和共享机制还未成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需要较高的成本,难以形成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的合力,贫困地区科普场馆展品面临着维护和发展的难题。
科普场馆基础设施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展馆的闲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有利于减少重复性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创新性建设中;第三、有助于使整个地区科普场馆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展览展示的共建共享
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原因包括:多数场馆的展品设计大同小异,展示形式千篇一律;展览设计人才缺乏;科普场馆和参观者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展览资源共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期与受众交流,不断完善与拓展场馆资源共享。
例如,在省级科技场馆组织较为成熟的展品制定省内展品展项标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辐射引导带动周边市县科技馆科普设施的建设。建立展览展示共享服务基地,购买一批展品,与发达地区科技馆科普展品进行整合,形成多个专题科普展,推动“科普大平台”的建立,促进全省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人力资源的共享
首先,在举办大型科普活动上进行人力资源共享。科普场馆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专家和人力资源,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吸引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兼职工作。科协系统中拥有的多家科技学会,是众多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普人员的聚集地。再次,通过健全科普志愿者管理制度,吸引大批科技工作者支援参与科普活动。
重庆科技馆 王雪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