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前,现年50岁,中共党员,巫山县科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9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学校,重庆市创业型科技特派员,近年来一直躬耕在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线,致力于农村科普工作。2014年,因为种双孢菇,他被中国科协、中国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2017年,因为他研发的“稻鳅、虾、蟹、鳖新型生态循环种养共生”示范模式,在中国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表彰的科普基地名单中,他所负责的巫山县高山盆地粮油现代化科普基地再次榜上有名。
敢闯敢拼,逆境求生。2007年,恰逢巫山县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时年39岁的李尚前毅然决然回到农村,在庙宇镇广大农户的一致推举下开始带领大家走上食用菌创业之路。然而这一年,由于产业尚处在摸索阶段,很多做法还不成熟,加之历史罕见的大雪灾在这年悄然降临,双孢菇面临严峻考验。第二年,又接连遭遇菌种污染事件,菇农无一例外的“血本无归”。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大批菇农在困难面前选择了退却,李尚前是唯一没有在困难中倒下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失败是成功之母,我选择了,就不会退却;我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成功!”面对众人的质疑,李尚前义无反顾。
艰难探索,与“科”字结缘。2009年,他一边与政府一道千方百计动员菇农生产自救,一边走上了寻求科技力量解决技术瓶颈的漫漫求索路。迫在眉睫的就是请专家为双孢菇“会诊”。历经千辛万苦,李尚前终于请来了国内顶尖级专家来到巫山。国家食用菌协会专家杨国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国际蘑菇学会权威专家张树庭教授,通过实地察看、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确诊巫山县双孢菇菌种感染了“法兰西”病毒,找到了感染病毒的原因。由于当年引进的福建制种企业“无菌”意识淡薄、灭菌设施简陋、使用霉变劣质原料,导致病毒严重感染。找到了病因,李尚前豁然开朗,但同时惨重的教训让他痛下决心重新树立以“科技引领、基地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兴企、科普惠民”的新思路,从此与他“科”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技支撑,引领农户增收致富。从基地菇棚的标准化建设到机械化生产,无一不体现出“科技含量”。李尚前引领的基地现在拥有食用菌永久性示范菇棚30000平方米,后发酵隧道4栋,前发酵场6000平方米,牛粪烘干生产线三条(分别安装于万州三牧集团、乳峰乳业、天友乳业,年加工干牛粪5000吨);拥有蘑菇培养料建堆机械、翻堆机械、自动捡拾秸秆打捆机、秸杆揉搓机、材料运输车、蘑菇销售专用车、抓草装载两用车、蘑菇制种专用锅炉、空气灭菌洁净器,液体菌种生产线、菌包菌块生产线以及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收获机等农机化统一耕种收机械共83台套;拥有强大的科技顾问团,所聘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河北大学生命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组建食用菌专家顾问团,亲临农户现场指导和举办技术培训,培养出了一批菇农身边的“土专家”。而李尚前的“庙宇菇王”的称号在坊间被老百姓广为传唱。
双孢菇“捯饬”完了,李尚前又开始“折腾”水稻。
投资建厂打造科普示范基地。2014年,他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智能化集中育秧工厂,为公司及周边农户提供均匀、健壮、整齐的水稻秧苗。解决传统育秧易受稻春寒和高温烧苗的困扰,为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建设稻鳅、虾、蟹、鳖新型生态循环种养共生示范基地120亩。此共生模式通过稻田里放养的泥鳅、龙虾、甲鱼、螃蟹觅食与翻动土壤,降低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鳅虾鳖蟹的排泄物作为水稻天然的有机肥料,从而形成“养鱼不换水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茁壮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水稻与水产在整个种养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口粮绝对安全、水产品绿色健康。
引进新技术,不断寻求创新是他不变的追求。李尚前引进“高速机械移栽”和“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该技术利用水稻精量穴直播与机械高速插秧作业互补示范优质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机具采用开沟起垄施肥播种一体化方式,实现“沟中有水,水不上畦”的湿润灌溉,实现省工、节水、减肥各3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亩节本增效可达150元以上。高速插秧机械实现了穿着皮鞋插秧的梦想。示范结果证明,采用精量穴直播和高速机械移栽技术相结合种植水稻,不但破解了水稻种植季节性强与农忙用工难求的矛盾,而且水稻单产较传统种植分别提高了13%和15%,杂交稻平均亩产均超过了600kg,精量穴直播水稻最高亩产量实现了845公斤的好收成。同时,还带动农户充分利用水稻冬闲田复种油菜,直播油菜亩产实现430斤的喜人成绩。水稻与油菜轮作,以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不但耕种收、植保、干燥、仓储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其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更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育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该轮作技术符合国家确保粮油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农业工作政策,也是生产企业把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当头等大事来抓的具体表现。
探索良好的运行模式,助力基地插上腾飞的翅膀。他推行完善的“基地+协会+公司+科研院所+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在规模流转的土地上以“七统一”(优良品种、科学用肥、绿色防控、农机化耕种收、干燥仓储、加工包装、品牌销售)标准化经营外,基地还建有专家大院,与全国、市级、县级多名专家建立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常年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和研发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尚前近年来一直坚持科普惠农,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民达5200余人次,聘请专家下村入户20余次,发放各类实用技术资料4600余册,还组织播放技术光盘150余次。派技术骨干常年为会员和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就是这样一个接地气、肯拼敢闯的汉子,以他的实际行动取得了当地群众对他的爱戴和信任。对于未来,李尚前坚定地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品种优、科技新的田园化新格局在贫困山区将逐步形成,一个集示范功能、辐射功能、科普功能、生产功能、文化功能、扶贫带动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油科技扶贫示范园将在重庆东大门逐步建成”。
(卢静枫 巫山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