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蔬菜的小贩,到拥有自己的公司,为50多名工人提供工作岗位,带动辖区1000余户村民种植蔬菜增收致富。今年50岁的徐勤云用13年成就了今天的“泡菜大王”。徐勤云的创业道路弥漫着泡菜的芳香,同样也流淌着艰难的汗水。
提及创业的初衷,他的回答朴实无华:“做人要肯干,要脚踏实地干。别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哪怕你没学历、没技术,但总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千万别小看自己。”他常常以此提醒自己,并激励着身边创业的朋友们。
蔬菜烂在地里倒在沟里
1995年,徐勤云还是巴南区百节村的菜农。从小他就跟着父母整天在地里忙活,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摘菜,洗干净后,沿着山路挑着沉甸甸的两大筐白菜萝卜去镇上卖。菜多的时候,就坐车去鱼洞、李家沱卖。
在种菜的过程中,他遭遇过受病虫害入侵又束手无策的困惑,遭遇过反季节上市卖不出去的尴尬,遭遇过大雪压棚蔬菜冻伤损失惨重的打击。但对于勤恳踏实,辛苦一年的徐勤云,看到烂在地里的白菜,倒在沟里的萝卜,心里总不是滋味。
“菜烂在地里可惜了,做成泡菜,存放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川菜大多配料都需要泡菜,销路更广一些,要不你试一试?”春节回乡过年的堂兄,这样对徐勤云说。堂兄是一位川菜馆厨师,他的话点醒了徐勤云:“以前自己在家里做的泡菜,都受亲朋好友欢迎,做泡菜,不仅菜地有救了,也许还可以赚钱!”
借2个泡缸重踏创业路
做泡菜,首先需要的就是缸。“可我当时没有多少钱,所有的储蓄只够买2个大缸回来。”徐勤云说,缸扛回来了,加上地里25公斤萝卜,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泡菜创业之路。
泡菜做好了,接着便要找销路。徐勤云挑着泡菜到附近菜市场里卖菜的摊位去托人代卖,可一连问了几家,对方都以利润太低而拒收。他又跑了街上所有的餐馆,但泡菜一点也没卖出去。
“对方嫌利润低,担心味道不好,那就赊销吧。”徐勤云挑了一家江湖餐馆作重点攻坚对象。他看老板忙不过来,就放下泡菜挑子,帮老板张罗顾客,可老板还是拒绝了他的泡菜。第二天,徐勤云继续给老板帮忙。到第三次的时候,老板终于同意了徐勤云的请求,愿意试一试。就这样,第一坛泡菜终于卖出去了。
“那段时间,我每天担着几十斤泡菜寻找新的餐馆。”周围的餐馆跑完了,他就往更远的地方走。半年后,他把泡菜销到了解放碑、沙坪坝、南川等地的餐馆,从最开始的2、3家到后来发展到了数20家、30家,泡菜缸逐渐增添到了几十口。白天送货,晚上就做泡菜,每天忙到深夜,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正当我准备扩大规模生产时,一些问题又出来了。”徐勤云说,因为利润很低,加上又是赊销,后来就出现了好几个餐馆把卖完的钱一压再压不付款。另外,因为量逐渐增大,泡菜的品质就对环境和泡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泡菜因换水不到位等问题全都变质了。这次失败徐勤云让一下子亏光了所有的积蓄。
2000年底,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厂办”泡菜远销全国各地
当时,徐勤云心里就隐隐有个想法:“想要开工厂,想要把自己的泡菜销往全国各地。改进技术是第一步!”
2001年春节后,徐勤云开始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随后,徐勤云开始忙着找地址建工厂,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经验,让他很快找到了鱼洞江洲路的一个空置很久的防空洞,一年四季恒温18℃的防空洞为泡菜发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这样,他开始办理各种手续,又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对其进行维护,然后到工商部门申请重庆市香又香食品有限公司,把多年逐渐积累起来的大缸都搬进洞子。
“现在想想,创业真的不是件简单的事。”徐勤云总结说,但只有失败了才能找到问题,才能更好的改进。记者惊讶于他乐观的态度。他却笑了起来:“谁都有艰难的时候,往好的方面想才有奔头呀。”
泡菜讲究清香可口、咸淡适宜。为了保证泡菜的品质,徐勤云拒绝使用食品添加剂,不断试验原料的配比、保持环境卫生、勤换水、控制乳酸菌数量……多年来,他在泡菜品质上下足了功夫,也舍得投入,甚至做出了4年都泡不烂的番茄。“我到超市和市场上买了几个牌子的泡菜回来,品尝后,我的信心立即高涨起来,我觉得我做的泡菜比这些好吃多了。”徐勤云笑着说。
如今,虽然徐勤云的泡菜在泡菜市场上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在不断扩大产量的同时,在加工上制作上依旧一点也不马虎,绝不偷工省料。他说,“能获个好口碑不容易,创个品牌更不容易。”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如今,徐勤云的工厂占地两万多平方米,4000余口大缸,年产值达3000万元。经过20多年的潜心经营,其销售覆盖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配送餐饮企业达400多家,有红椒、青椒、小米辣、萝卜、番茄、姜、花椒、苦藠、酸菜等20多个泡菜品种。
“泡”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原本只是打算解决蔬菜积压,没想到这么一泡,收益竟然是原来卖蔬菜的10倍,而且不愁销路。”徐勤云说。
徐勤云的泡菜除了销售到全国各地,还有几百万的订单是出口到加拿大。泡菜供不应求,原材料也是关键。徐勤云对记者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泡菜,不光是自己赚钱、企业赚钱,还要辖区的农民都赚钱。“泡菜销量好,就需要大量的蔬菜,我希望村民都能为我提供泡菜原料。”
2018年初,徐勤云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巴南区石龙镇、接龙镇建立了200余亩的蔬菜基地,为村民免费送种子,专门种植酸菜、辣椒、萝卜等蔬菜。目前,该蔬菜基地已投入使用,带动辖区1000余户村民种植蔬菜增收致富。
“我期望有一天,我做的泡菜也能像韩国泡菜那样名扬世界,把我的泡菜做成咱们巴南的特产品牌。”徐勤云说。
从每天种菜卖菜的小商贩,到今天拥有自己的公司,能够为50多名工人提供工作岗位、发放工资,徐勤云为自己的自食其力感到自豪。
(冯旖 巴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