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区中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彭志才
他从中医学校骨伤科专业毕业,工作后进修麻醉科,任职手术室主任;他见证了骨科从无到有,从医生、护士比病人多的科室发展成拳头科室的全过程;如今,他一人管理3个病区,科室业务量占全院住院数1/5-1/4,个人每年主刀手术600余台;他不停学习提高,鼓励年轻医生至少每人掌握一门高、精、尖的专业技术,带出膝盖、髋关节方面的骨干医生,带了3名研究生。
他就是区中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彭志才,同时他还是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6年来,他先后荣获“永川区十大杰出青年”“永川区名中医”“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等称号。
善心引发专业选择
彭志才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青峰镇牌坊坝村。因靠山而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求医问药十分不便。在他儿时记忆中,从家里到青峰场镇要走两小时,若遇大点的病得走七八十里路进永川城,很是辛苦。彭志才10多岁时,奶奶生病,家人抬出去看病的情形历历在目。
种种苦难情形撞击着彭志才的心灵。他原本喜欢文学、考古,但为了让更多病人得到救治,高中毕业他毅然选择了学医,考进重庆中医学校骨伤科专业。
毕业分配进中医院
1992年,彭志才分配到原永川市中医院(现区中医院)。当时医院没单独的骨科,没专门的骨科医生,似乎他所学的骨伤科专业无用武之地。
工作两个多月后,彭志才外出进修麻醉。1年后归来,恰逢手术室成立,他担任手术室主任一职。在这里,他的急救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1995年,医院由一位老主任提纲成立了骨科。1996年,彭志才进入骨科。当时条件依然很差,又没专用设备,整个科室只有几个住院病人,医生、护士比病人还多,几乎门可罗雀。
1997年,彭志才去重庆中山医院(重庆外科医院)骨科进修。1998年7月返回区中医院后,急诊、四肢、脊柱、半髋关节置换等骨科手术陆续开展起来。最初担心手术做不好,他就请中山医院的老师来亲自指导,手把手地教,之后逐渐独立开展手术。
业务精进务实干
2005年至今,他每年主刀手术600多台,忘我工作,只为病人早治早好。去年春节前一天,彭志才排了14个手术,从早上8点过,一直忙到晚上9点过。
手术中站久了,足底、足跟疼得触摸不得,膝关节根本蹲不下去,他就晚上回家烫脚、按摩缓解;到了饭点手术没做完,长期不能按时进餐,他患上了胃病;大手术前,不能多喝水,避免手术期间上厕所,他连夏季也可以整天不喝一口水。
“医德是做人之要”彭志才说,有位20多岁的女病人小张,因患神经鞘膜瘤,到许多大医院看病时都说要截肢。然而,对于一个还未结婚的女人来说,截肢未免太残酷。经过会诊,彭志才给她做了切除术,再做了化疗、放疗,目前小张病情控制得不错。一位巨大脊索瘤患者,因反复做过手术,家中经济条件差。为此,彭志才号召科室成员帮助筹款。他坚持每年献血 400毫升,至今已献血4000多毫升,献血的当天仍然上手术台。
带出一支好团队
“我到各地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我也希望团队医生能够勤学善悟,建设一支完美的团队。”彭志才说。重庆新桥医院教授、全国有名脊柱外科专家初同伟,重庆大坪医院骨科主任刘鹏,四医大西京医院骨科主任罗卓荆等都是他的老师。彭志才谦虚好学,技术日益精进。脊柱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非死即残。所以他将主要精力花在脊柱方面,努力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多年来,彭志才在不同医院学习,发现医生之间矛盾尖锐的科室搞不好,实力也会大受影响。所以他希望科室成员驱除私心杂念,发挥自己的特长,培育优秀团队服务患者。首先,要求医生要学会做人,要有崇高医德。“在医生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对生命的重视和珍视。”其次,大力支持年轻医生外出学习进修,掌握现代医疗技术、手段。彭志才与全国各地大医院都有联系,只要科室医生愿去学习,他都鼓励,且进修学习时与在医院工作期间待遇不变。最后,对成功开展新技术实行绩效倾斜,科室、医生都有奖。他努力培养有理想、愿意干的年轻人,希望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对病人更有利。
“你不怕别的医生名气大过你吗?”得知区中医院骨科12名医生中,除本科学历外,研究生、硕士就有7名,平均年龄30多岁,人们或许会有疑问。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始终要退出这个舞台。培养更多年轻人,形成良性循环,对医院长远发展、病人需求都有好处。”彭志才说,一个医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年轻人不断成长,科室发展越来越好,病人受益,这也是他的最大心愿。
刘帅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