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走出“大学生之家”
1968年10月14日,鲜敏出生在原巴县接龙镇花桥乡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命运从一开始就没有为她铺就一条康庄大道,咿呀学语时,鲜敏不幸感染上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后比左腿短了6厘米,导致她每走一步路,都要努力维持平衡。
“父母一直告诫我,好好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鲜敏依然清晰地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全国各地,当年父亲请人给他们全家拍下一张珍贵的合影。那张黑白照片中的鲜敏,虽然还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脸上却洋溢着自信、幸福的微笑。
此后,通过刻苦学习,鲜敏顺利通过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1987、1988年,鲜敏分别以471分、507分的好成绩超过了重庆医学院的录取线。但因为残疾都没能被录取,最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鲜敏终于被渝州大学数学系录取,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不仅仅是我,我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顺利考上了大学。”鲜敏感慨地说,“没有 1977 年的恢复高考,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一家人。高考给了我们这个山村家庭更多机遇和希望,只要你肯拼搏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上不了大学,没有机会上大学就没有机会提升,也就没有创业的基础。对于鲜敏来说,这是一切的起点。
离开“铁饭碗”走向创业路
凭借大学期间的优秀表现,鲜敏留校后被分到校医院做会计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结婚生子,她的生活平淡而幸福。2005年,鲜敏的左腿开始频繁出现疼痛,在医生的建议下,2007年,鲜敏不得不办理了病退,在家休养。
等身体情况稍有好转,思考再三,鲜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主创业。“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我旁边也有不少朋友下海经商,我就想着趁年轻试一试。”鲜敏说,天生乐观的她决定“重头再来”。
2010年,她和朋友一起合资收购了一家小型物流公司,做起物流配送。靠着勤劳,物流公司生意还算红火。可就在2012年,因公司驾驶员操作不当发生了一起车祸,鲜敏不得不卖掉公司赔偿伤者。后来,她又和朋友开了一家机械设备厂,接的都是大业务,却因为回款难,机械设备公司最终停产。
面对失败,鲜敏显得很坦然,因为她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伴随改革的进程,以前那种弯腰就能捡钱一样的生意再也没有了。各行各业也正在走向转型升级。而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有着无限潜力的朝阳产业。”
用科技为农业加上翅膀
当在朋友的引见下认识了“无人机”时,鲜敏的内心又燃起火花,她暗自在心底说到:“就是这个项目了。”2016年9月,鲜敏用卖房换来的资金成立了重庆唯一一家本土品牌工业无人机公司——重庆芸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鲜敏和她的团队研发的无人机
鲜敏与重庆大学物理学院联合打造无人机研发实验室,为起步阶段的公司注入了人才、技术力量。在有利政策的支持下,鲜敏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无人机的研发中。2017年6月,公司首个应急救援用无人机产品“隼6120”宣布试飞成功,之后山鹰1号、2号植保无人机也研发成功。
鲜敏说,小时候和父母住在乡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们每天都在土地上辛苦劳作的身影。“夏天要背着40斤的手按喷雾器在田间喷洒农药,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一亩地打下来汗流浃背。现在有了‘山鹰2号ʼ植保无人机,1小时就可喷洒90亩土地,一下让劳动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为残疾人家庭免费喷洒农药,为农村妇女培训无人机使用技术……事业小有成就之后,鲜敏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多人,回报社会。
从一个穿着“补丁裤”的山村女孩,到如今在无人机领域卓有成就的女企业家,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的变迁,鲜敏感慨万千。”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们生活的巨变,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倍感自豪和骄傲。未来我还要接受更大的挑战,巾帼建功立业能顶半边天,我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冯旖 巴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