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普活动能有效服务于科学普及,是科学普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重庆科技馆及重庆市区县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的情况为例,从活动的形式、宣传、成效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科普场馆及社区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今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进一步提升科普活动质量。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活动;科技馆;社区科普;
一、新形势下的科学普及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那么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兴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3D打印、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李克强总理指出“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它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将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可能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所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欲通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进而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
二、科学普及的含义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2]。
科学普及属于社会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或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的知识通常没有系统性且不会过于深奥,科学普及的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有老有少,科学普及的场所也不固定,可在科技馆这类专门的科普场馆,也可在小区、公园等公众场所。结合以上特点,在进行科学普及时,就应采用社会化的、大众化的、常态化的方式,让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自愿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在我国,科学普及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国各地建设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并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
三、重庆科普场馆及各区县科普活动的开展现状
科普活动的类型丰富多样,在此特针对科普场馆及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进行分析。
重庆作为直辖市,拥有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等众多科普场馆,科普场馆内丰富的互动展品、文物藏品、动植物实体、古生物标本等作为科普媒介,能有效的将公众与“四科”相联系。与此同时,各科普场馆也依托这些展品或藏品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活动,以重庆科技馆为例,全馆的展示区域分为生活科技展厅、防灾科技展厅、交通科技展厅、国防科技展厅、基础科学展厅及宇航科技展厅六大主题展厅、专题展厅儿童科学乐园和临时展厅,共有互动展项400余件套。依托不同主题的展品,重庆科技馆每个月都会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如2018年6月全月累计开展了“地震来了,怎么办?”、“泥石流来了,怎么办?”、“文物若有张不老的脸”、“好玩的偏振片”、“美丽生命的形状”、“电池出逃记”、“低碳生活进行时”等二十余场科普活动,且活动形式丰富,包括科普剧、趣味科学实验、科技人文大讲堂、亲子游戏、实景演练等,其中“地震来了,怎么办?”、“泥石流来了,怎么办?”两个活动都来自于依托防灾科技展厅打造的“防灾训练营”系列活动,此系列活动还会在每年的防灾减灾日、消防日、气象日与地震局、消防中队、气象局联合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充分利用馆内外资源进行科普。除科技馆外,其他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也是精彩纷呈。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主要惠及到馆参观的观众,其中青少年是最主要的受众,因其有展厅展品作为支撑且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设计巧妙,故科普效果佳,深受来馆观众的喜爱。
此外,重庆市各区县科协也在大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如2018年6月期间北碚区科协联合北碚区图书馆开展“说得比唱得好听”讲座、江北区科协联合江北区国土学会开展“6.25”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渝北区科协以 “粽情端午 传承文明”为主题普及书法和科技知识、南川区科协及区机关事务局等部门开展节能宣传和低碳日宣传活动等,区县科协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主题贴近民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受众主要为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
由此可见,无论是科普场馆还是区县社区,都将开展科普活动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开展科普活动的频率较高,主题丰富多样。
四、科普场馆及社区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现场观察及参与重庆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活动及主城区部分社区的科普活动,分析总结后发现科普场馆和社区的科普活动虽频率高且主题丰富,但在活动的包装及内容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提升改进。
(一)提升科普场馆内科普活动的品牌感
前文提到,科普场馆因为有展厅展品作为支撑,并且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所以能达到很好的科普效果,故活动本身的设计是可取的,但却缺乏品牌感。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科普活动的品牌感则是指活动具有辨识度,新活动能让参与者联想到旧活动,参与者对活动有熟悉感且对活动有系统认知。打造科普活动的品牌感可以让提高参与者对于活动的关注度,利于提升活动口碑,益于活动的宣传,能扩大活动的受益面。
科普场馆属于长期的、固定的科普场所,且科普场馆大多体量较大,资源丰富,所以会吸引公众的多次参观,这就有利于打造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品牌感。但目前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大多缺乏品牌感,从活动的前期宣传到活动场地的布置再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各活动独成体系,彼此之间联系不强,让活动参与者局限于眼前开展的单一活动,而无法对科普场馆内的所有科普活动有系统的认知。如重庆科技馆防灾科技展厅打造的“防灾训练营”系列活动中的每个活动都围绕防灾这一主题展开,这样的系列活动就能很好的打造出品牌感,但目前“防灾训练营”系列活动的品牌感并不强,活动参与者对于各个单独的活动有较高评价,却很少能将这些活动归类到“防灾训练营”这一品牌下。事实上,并非只有同一系列的活动才能打造出品牌感,以科普场馆所有的科普活动作为整体进行品牌打造也是可行的。
如何打造科普场馆内科普活动的品牌感:
1、设计活动专属标志
此标志应与活动内容相关,且造型易识别和记忆,标志使用在活动的宣传海报、官网活动公告、微信及微博活动宣传、活动PPT、活动器材、活动手册、活动宣传单、活动礼品等所有与活动相关的地方,此外,还可设计一些奖励环节引导参与者收藏活动标志,以此增强参与者对于活动标志的熟悉感,从而提升参与者对于活动品牌的认知。
2、打造科普活动品牌形象代言人
为科普活动设计专属形象代言人,此形象代言人可以是固定的活动主持人或固定的主持人名称,也可是穿戴特殊装饰的工作人员,或是设计的某种虚拟形象,形象代言人应有明显的性格特征,让人印象深刻并活跃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帮助参与者建立起形象代言人与活动品牌的直接联系,借形象代言人让活动品牌深入人心。
3、增强活动宣传系统感
活动宣传主要分为前期预告与后期宣传,在前期预告中可提及此前开展过的活动,点明此次活动与之前活动的联系,后期宣传除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外还应对此品牌下的所有活动进行总结宣传,若活动总量大,可选取近期开展或效果佳的部分活动进行宣传,从宣传上让公众对于活动品牌有系统认识。
(二)多形式创新丰富社区科普活动
相较于科普场馆开展的科普活动,社区科普活动的形式则略显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科普成效不佳。目前,社区科普活动主要采取的是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图文展板、开展专家讲座或咨询等较为传统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易于实施,但并不能很好实现科学普及的目标。
所谓科普,并不是让被科普者盲从听信,不经验证的接受也是迷信,而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图文板等形式主为单方输出,不能让参与者有经历感,也就很难让参与者将科普的内容进行内化,导致科普浮于表面而缺少实效,所以,社区科普活动应融入更多创新形式。
要在传统活动形式上创新,首先应在活动中为参与者创造亲身验证的经历。相较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取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所以,在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时,可设计让参与者亲身验证的环节,让认知建立于实践之上,更易被内化。如每年的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许多社区会根据这一主题开展有关土地法规的科普宣传活动,如若只是发放宣传资料或开展专家咨询,参与者很难对土地法规有清楚的认知,为了给参与者创造亲身验证的经历,可在活动中加入一个“随手拍”的活动环节,让参与者用手机随手拍下住宅、工作单位、学校、郊区或农田等任何他想要拍摄的地方的照片,再对照相关土地法规,分析照片上的土地使用情况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环节可在宣传土地法规的同时,引导参与者留意身边的土地使用情况,让参与者不是仅限于知道土地法规的存在,而更能学会如何遵守土地法规并利用相关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科普活动中可以让参与者有亲身验证经历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如实验探究、手工制作、短期栽培、拍照摄影、问卷填写等,在进行环节设计时应尽量让参与者为主,科普者为辅,将想要科普的主题融入活动环节中,让参与者自发的接受并实现内化。
(三)适当引入科学家及本土科研机构
在开展科学普及时,普及内容的准确性尤为重要,虽然科普场馆及区县社区在开展科普活动时都有核对内容的准确性,但在网络发达、信息繁杂的大背景下,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有难度的。为确保科学普及的正确性,科普场馆或区县社区在开展科普活动时,若条件允许,可将科研资源及科学家作为活动支撑。
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造者,科学家经常被认为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3]。科学家有专业的知识及最前沿的科研资料,与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关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又因为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证确性[4]。所以,科学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一大助力。让科技家成为科普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方式有很多,如科普讲座,电话连线、视频直播等,由于科学家从事的是专业研究,所以科学家能否以浅显的方式进行科普将会直接影响活动效果,若科学家研究的内容易于理解或科学家本人善于和普通公众沟通则适合开展单人讲座,若科学家研究的内容较深奥或科学家本人不太善言辞则主要采用问答的形式,由活动主持人把控活动现场。所以,邀请科学家加入科普活动之前应对科学家进行充分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方式让科学家融入科普活动。
除科学家外,科研机构也可成为科普活动的强大助力。科研实验室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腹地,是科研成果密集产出的场所,与科学研究发生、发展相伴随的科学普及,既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5]。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普,能为公众提供接触科研成果孕育场所的渠道,让公众了解我国目前进行的前沿研究,直观感受科研成果产生的过程。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方式可为组织参与者参观科研实验室、观摩实验器材、观看实验过程等,为公众揭开科学研究神秘的面纱。
五、结语
现如今科普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但科普活动的开展不仅讲求数量,更追求质量,要真正有效服务于科学普及,真正做到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希望此文提出的相关建议能有利于在实践中提升科普活动的质量,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关于科学普及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学理论.2018(2):82-85.
[2] 李国娟.新形势下图书馆科普活动创新思考[J].科技视界.2018(4):44-45.
[3] 何亭.科学传播下科学家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6):197-198.
[4] 李福鹏,姜萍.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焦癌”事件为例[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9(6):61-64.
[5] 关苑君,梁翠莎,容婵等.运用科研资源开展科普活动的机制研究——以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 [J].科技管理研究.2017(23):52-56.
[6] 金兼斌,吴欧,楚亚杰等.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知行反差:价值认同与机构奖惩的角度[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20-33.
[7] 刘盈.略论科普场馆科学传播活动创新发展的四个层面[J]. 科技通报.2015(7):267-271.
重庆科技馆 肖付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