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重庆科技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以走进科技馆作为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生活方式,单调的展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十九大提出要求贯彻落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后,重庆科技馆肩负充分发挥文创产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为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创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和挑战。让观众“走进来,带回去”成为了科技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字]科技创新 文创产业 发展 契机 挑战
重庆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科普设施,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走进科技馆感受科技的魅力。随着近几年文化、经济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科技馆也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观众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强。但总的来说观众在展厅里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看这一种方式来了解展品的信息。
在此情况下,重庆科技馆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但为满足观众“走进来,带回去”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出的文创类产品种类单一,目标用户也不明确。文创产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体制改革和传统观念转变缓慢,科技馆文创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但在大环境的总体趋势下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一、重庆科技馆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差距
国内各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文创工作开展较为成功的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点,既不论在产品的创新性,还是在产品开发的理念、方式、销售模式上,都依据展馆自身特色,将传统与中规中矩的历史文化(或知识点)用现代人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呈现。
截至2016年底,国内文创产品研发品种量最多、最具特色的博物馆情况如下表[1]:
故宫博物院 | 上海博物馆 | 陕西历史博物馆 | |
文创产品数量 | 9170种 | 2万余种 | 2千余种 |
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 | 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式防晒伞、“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格格钓金龟婿”书签、“雍正御批”胶带等 | 青铜几何纹手镯、青花图案的系列产品等 | “文化丝巾”、“文化旅游包系列”、“文化旅游服饰系列”、“文化旅游生活用品系列”等 |
不难看出,文创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故宫博物院善于利用自身优势与特点,古今相融,借古典造新物,紧紧抓住了目前市场上的生力军——年轻人的心;而上海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则侧重于依托当地历史文化及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让观众震撼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从而主动为文创产品买单。这两种善于尝试与改革的灵活的经营模式都为重庆科技馆在文创产业发展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重庆科技馆发展文创产业的困境
虽说重庆科技馆建馆时间还不到十年,与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论是建馆经验或是馆内资源都与资深博物馆没有可比性,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兴的科普场馆,一个青年人占馆内员工80%的年轻的展馆,文创产业的发展占展馆总规划发展的比例微乎其微。因为缺乏发展文创产业的意识与远见,拘泥于陈旧的建馆理念与缓慢的体制改革,馆内除了在卖场能够看到零星几类“拿来主义”——换上科技馆吉祥物外壳的玩具以外,没有任何文创产业的踪迹。遇到这样的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创人才匮乏,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
博物馆文创产业是一种新兴的边缘产业,有传播文化与经营销售两个重心,因此文创设计人员既要有博物馆相关专业背景,又要懂经济和市场营销。而目前科技馆没有专门设立负责文创产业发展的部门,具备文创产品设计与营销的人才更是寥寥。缺乏既是文博内行,又懂创意开发的文创人员,因而在产品设计和创作上后续乏力,文化创意产品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不具市场规模
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部运营管理模式,博物馆自行开发设计、委托厂商加工生产;二是博物馆与企业联合开发,并委托生产;三是博物馆全权委托并将IP授权给合作企业设计并制作生产[2]。重庆科技馆多采取第三种运营方式,这种模式虽说为展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设计和生产效率,能够快速迎合市场的需求。但弊端是馆外合作企业设计人员完全不熟悉展馆展厅,对展品的内涵把握不准,对展览和展品的更新也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并且不能挖掘出产品的文化教育理念,而是最先关注市场,所以就会出现设计出的文创产品与展馆脱节的现象,观众不认同自然不会有市场。
3、相关政策滞后,制约了产业发展
重庆科技馆属于非营利、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财政拨款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也没有专门用于发展文创产品的经费,又没有社会资本的注入等相应政策和措施,因此科技馆文创工作在资金方面常常显得捉襟见肘[3]。另外,公益性博物馆文创收入必须取之于博物馆、用之于博物馆的现行经费管理体制,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展馆甚至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入不敷出”的囧境。
二、重庆科技馆文创产业的新思路与对策探讨
(一)“互联网+”大环境下的借鉴与创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支付宝、网银、微信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扩大了文化消费的范围。对于观众流量不具稳定性的科技馆来说,利用互联网用户的庞大基数,可以打破单一的销售模式,有效弥补观众不足、文创产品线下销量低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内外博物馆都开发了官方APP或者淘宝旗舰店,通过移动终端,观众不但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到展馆丰富的珍贵馆藏,全方位了解展馆的文创产品,还可实现导览、订票等自助功能,甚至实现与社交软件的无缝对接,大大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而网购平台则方便了无法到现场参观和购买文创产品的观众。
截至目前,故宫博物院和重庆科技馆在网购平台和新媒体渠道销售文创产品的情况做了如下对比[4]:
网购平台(淘宝等) | 社交平台(微博等) | 微信公众号 | |
故宫博物院 | 粉丝数102万 | 粉丝数541万 | 定时推送 |
重庆科技馆 | 无 | 粉丝数14.5万 | 定时推送 |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故宫博物院无论是在网络平台涉及范围还是粉丝人气上都远超重庆科技馆。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故宫博物院深厚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一大批忠实观众,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敢于尝试新事物,善于运用轻松诙谐的格调探索宣传,与自身威严肃穆的形象形成反萌差,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愿意主动购买文创产品,也为其文创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重庆科技馆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网络平台,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挖掘观众的需求,集思广益让观众亲自加入到展馆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中来,让展馆更具影响力与关注度。
(二)“以人为本”丰富产品形式
在创意上下功夫,开创新思路,丰富产品的种类与形式,是各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的必经之路。目前,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在产品开发的创意上另辟蹊径。例如,苏州博物馆利用“文征明大展”的契机,创造性地开发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成为苏博文创的一个成功典型,购买者可以在亲手栽种的过程中体验几百年前文征明与王献臣的莫逆之交;再如以“镇馆之宝”秘色瓷碗为原型,设计出了可以“吃”的文创产品——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首次将文创产品扩展到食品领域。在南京博物院民国馆内,所有展品和出售的商品都保证是浓浓的民国风,观众可以在“古老”的店铺内购买到民国时期原包装、原品牌、原品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恍惚间有穿越回民国之感,从广义上说,也不失为一种令人心动的文创[5]。
对于文创产业开发起步较晚,本身缺少产品设计、销售人才的重庆科技馆来说,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将文化资源半外包出去,让观众走进来”:与强手联合,这对于提升产品创意、丰富产品类型和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保留自身展馆的专业与特色,另一方面在企业背景下多元化的宣传与销售渠道也会提高产品的销量,扩大展馆的社会影响力。结合让观众走进来自己设计开发文创产品,不仅加强了展馆与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联性,满足了观众自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做到了“以人为本”,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结语
重庆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馆内展品数目将达到400余件(套),涵盖材料、机械、交通、军工、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计算机应用、虚拟模拟技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科学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等多项学科领域,且独具地域特色,并定时推出各具特色的专题展览。相信改革后的文创团队中专业人才在对产品设计开发、经营、营销的基础上,通过展馆与企业、家庭及学校之间合作等模式,实行“合纵连横”,全方位推进文化产品的研发,将文创产业做大做强,期待重庆科技馆在文创产业发展上独树一帜,真正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2016故宫文创产品超十亿.北京商报
[2]刘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J].文物春秋,2012(2):54—56
[3]张云正.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思考[J].科普研究
[4]李竹.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究探索[N].中国文物报,2016-6-5
[5]钟梅.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和思考[M]//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重庆科技馆 李梦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