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渝中区社区科普大学的实践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1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区科普的前沿阵地。开办社区科普大学,是以社区群众为科普工作对象,搭建社区科普教育新平台,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方面,是社区科普的有益探索和创新。社区科普大学为社区科普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成为科协工作抓手和基层服务平台。

近年来,渝中区科协围绕区委区府中心工作和市科协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社区科普大学规范化办学的思路和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18年9月,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渝中区分校已在11个街道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开展16期教学,开设教学班425个,免费培训社区居民近1.3万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以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渝中区分校近年来的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领导重视,区街社区各司其责

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是由市科协牵头, 面向社区居民,非学历、大众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平台。按照市科协规范要求,渝中区科协积极筹办渝中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了一套规范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由区科协负责人任校长,并安排专人管理制定教学方案,招募科普教师,统一安排课程、教学点、制发招生简章,下拨教学经费等。街道社区教学点负责提供教室、选派班主任和管理人员以及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创新工作理念,服务社区群众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渝中区科协积极探索社区科普大学的创新模式,致力于开展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科普大学的学习活动中来,这是科普大学工作的中心点。自2011年在大坪街道浮图关社区建立首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以来,区科协坚持以“办学制度化、知识生活化、教育经常化”工作思路,多举措办学,夯实渝中区社区科普大学基础。目前,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已全面覆盖11个街道,累计开办社区科普大学16期,开设教学班425个,结业学员近1.3万人次,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规范教学模式。为规范办学,使社区科普大学实实在在成为深入推进科普益民计划的一项具体手段。制定《渝中区社区科普大学规章制度》,健全教学管理,规范街道科协职责、教学点班主任职责、任课教师职责,规范办学模式,推进社区科普大学“五有”学班制教学模式办学模式:一是有固定。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教室、老师和学员;二是有组织。班级设有班主任、班委会;三是有教材。上课免费发放课程教材;四是有制度。制定有考勤制、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五是有表彰。每学期表彰优秀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的关键,要大力培育社区科普讲师队伍,依托学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扩展科普讲师来源渠道,与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在社区科普志愿者中发现和培养教师,搭建社区科普大学志愿服务平台。近年来,渝中区科协面向社区广泛招募,从重庆市医科大学、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西南大学、区内中小学等社会单位中,招募到一批优秀的专家人才加入到社区科普大学教师队伍中,丰富社区科普大学课程。

强化服务意识,凸显课程特色。加强社区科普资源整合,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和社区实际情况,围绕卫生健康、科学生活、文化艺术、节能环保、安全避险等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多方面集成、开发、引进“有知有趣有用”的适合社区公众需要的科普课程。我们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服务群众、服务社区”这一基本原则,把社区居民的意愿放在第一位,把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开班设课的第一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征求、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因地制宜设置教学内容,严格按课程表有步骤地安排教学。在日常工作中,科普大学工作人员还积极地从多方面了解群众的需求,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大量收集资料,不定期地开会讨论研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使得科普大学的授课课程能够真正满足群众的需要、服务人民大众。开设的绿化栽培、营养学基础、健康厨房、科技与生活、电脑基础、创意手工等十余门课程,深受居民欢迎。为方便居民能够更好的、系统的学习,组织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西南大学志愿者等任课教师编印科普大学教材,到目前为止编印教材三版,内容包含《营养学基础》、《电脑基础》、《生活小窍门》、《绿化栽培》、《环保与健康》、《水培》,均免费向学员发放。

拓展教学形式,开辟校外课堂

为拓展教学形式、创新办学方式,渝中区社区科普大学各教学点除开展课堂教学外,还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科普参观体验等课外活动。如绿化栽培课,组织学员到公园认识植物,学习相关知识;茶艺养生课,带领学员到茶山现场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深入了解茶的制作工艺;摄影基础课,带领学员到大自然中开展摄影实践,手把手指导摄影技巧;科技与生活课,带领学员到超市现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功能。这些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使学员更易于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让教学更加的生动。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在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科普宣传的节点,积极组织社区科普大学学员参与其中,开展各项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提升学员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目前,社区科普大学已成为帮助社区群众获得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重要平台。因有教师与学员的深度参与,有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而成为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社区科普活动。各级科协组织以社区科普大学为依托,有效整合、配置社区科技、教育资源。把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作为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社区科普站、社区科普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抓手和开展工作的载体,作为支撑和发挥社区科普工作站、社区科普网络作用的基础和阵地。通过推动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和带动,有力推进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