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不仅是近年来传媒领域的热词,它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没有的,必定会成为科普传播的主要方式。本文从新媒体的定义、特点等基础理论,分析了针对新媒体时代,创新的科普传播方式。
关键字:新媒体 国家需要 数字科技馆 科技手机报 微博
一 引言
网络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围绕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创新科普传播方式,丰富科普传播内容,对促进科普事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 什么新媒体
(一)新媒体定义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是提出“第四媒体”又称“新媒体”或“网络媒体”,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基于此,“新媒体”被众多名家冠以不同的词句。诸如钱伟刚先生认为新媒体是“通过因特网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吴征博士则把新媒体定义为“交互式数字化复合媒体”。而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
不论哪一种定义,归其本质,“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借助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传播的新传播方式,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1]
(三) 新媒体科普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在针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措施中提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同时《纲要》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建设工程的措施中还提出:“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4]同时提出,“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如下建议:“加大新兴媒体开展科技传播的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由此可见,新媒体科普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必将是以后科普传播方式的首选。
二 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创新方式
随着广电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三网合一趋势的发展,特别是未来多媒体信息平台的问世,科普手段必然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
(一) 数字科技馆 打造网络科普平台
许多国家比较早地建立了数字科技馆。最早进行科技馆数字化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从1990年开始就推动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图书馆内保存的珍贵的文献、手稿、照片、影音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于1993年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网站。目前该网站大约包含15000个网页,涉及上百个不同门类的科学内容,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数字科技馆之一。它是一座观众可以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探索乐园,其理念是让普通观众对科学、自然产生兴趣,并感受快乐。
加拿大也启动了一些较著名的数字计划,如“魁北克专案计划”,目标是通过网络化环境为大众提供文化资产的服务。在欧洲方面也很重视文化历史主题科技馆的数字化工作,包括梵蒂冈博物馆、巴黎卢浮官、英国伦敦国家艺廊、大英博物馆等,都在藏品数字化上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日本的博物馆计划则是由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参与的机构还有大英博物馆、康乃尔大学,计划的内容主要是支持网络环境中数字典藏资料的检索,以及以支持博物馆教育为重点。[6]
在我国,近几年数字科技馆建设发展较快。中国数字科技馆就是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功能、提高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具代表性的科普网站之一,是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搭建的一座数字化科普资源共享平台。自2005年底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启动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数字科技馆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在中国数字科技馆这个平台上,公众能够增长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激发创意灵感,了解科技动态,分享丰富的科普资源。
(二) 科技手机报 创新科普宣传的必然选择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手机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手机短信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一媒体(报纸)的功能;彩信的出现使手机更全面地接近第一媒体,并有了第二媒体(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影响力更大的第三媒体(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功能。在这些功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手机的“媒体”地位也得以体现,已经开始通过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网站等形式展开了大范围的商用。[7]
科普宣传一向主张利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为载体,而发展科技手机报刊正是创新科普宣传的必然选择。科技手机报刊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分类科普知识,它将科普知识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通过遍布全球的GPRS网络设施使用户及时阅读到最新的科普知识,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手机用户接收到信息后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平台上,实现直接交流互动。可以说,科技手机报刊不但为传统科技传媒带来新的活力,而且对打造新型科普传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微博力量 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新方向
微博是一种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微博所谓“微型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可以及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在国际上,微博的鼻祖Twitter已占据半壁江山,目前拥有1.5亿用户,每秒产生1000条微博。而中国的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开始内测,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以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策略为案例,不难看出微博的力量。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公众出现了大范围的和恐慌,甚至爆发“盐危机”。在此期间,以科学知识传播为核心的科学松鼠会在地震发生15分钟以后,在新浪微博贴出有关地震科学知识的文章合集,之后的十几天里紧跟事态发展,在自己的网站上相继推出《海啸小知识》《核污染扩散图,造假也该认真些》《毒钚一片,人类全灭?》《日本地震源是核试验?》《福岛核电站“最坏情况”有多坏?算算数字就明白》《“盐”尽于此》等近六十篇与这次灾难相关的科普文章,松鼠会成员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对地震、海啸、核能、核辐射等做了专业且通俗易懂的解读,不仅解开了一向神秘的“核”面纱,向公众普及了相关科学知识,而且及时粉碎谣言,一定程度上组织了民众恐慌情绪的扩散。对于与此相关近来广泛流传的“世界末日”和“地球毁灭”说,松鼠会也充分利用公众了解的现象进行解读,如《“飞鸟集体死亡”预示末日降临吗?》《灾难即来?》《世界会在今天毁灭吗?》,用科学的逻辑、风趣的语言和严谨的分析、论证,让公众在流言面前保持理性,从而学会用客观冷静的思维来理解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科学松鼠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与松鼠会成功采用独特的微博传播策略紧密相关,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8]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p2-p46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71页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82页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18页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37页
[6]张锋,我国数字科技馆及其发展现状,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
[7]《新媒体科普发展研究专题报告》 中国科普研究所
[8]罗红,让科学走出象牙塔,新闻记者,2011.05,p37
(重庆科技馆 郑博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