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智库>

市科协调研组:加强我市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10-1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技创新智库是以科技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等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为促进科技自身发展和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提供解决方案和影响公共政策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是科技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要求,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

一、我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现状

调查发现,严格对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确定的“实体机构”“研究团队”“特色领域”“资金来源”“学术平台”“成果转化”“数据支持”“国际合作”等8项新型智库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我市没有一家新型科技创新智库,但相关单位都在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加快新型智库筹建。

目前,在科技创新智库筹建单位中,具备新型智库8项标准4项以上的有至少已有10家:人民团体1家(市科协)、事业单位1家(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院所2家(重科院、市农科院)、高等院校4家(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国有企业1家(中冶赛迪)、民办非企业单位1家(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其中,市科协2013年以来,共向中国科协和市委、市政府上报决策咨询建议1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30余项,并促成市政府与中国科协联合共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重庆分院);重科院直属决策咨询机构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拥有员工20余人,每年向市科委等部门报送决策咨询报告40余篇,并从2013年起连续发布重庆区域与行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重庆理工大学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与研究、人才培养与培训等;中冶赛迪公司联合麦肯锡等国际咨询机构和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组建产业与战略咨询团队,致力于在基本建设领域提供一体化咨询服务。

二、我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滞后于党中央和市委文件要求。我市拥有重点科研院所20余家、本科院校25所、市属重点国有企业超过30家,但完全符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标准的没有一家,如何配齐新型智库“八要素”,由“跟跑”实现“并跑”是当前我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滞后于党委政府实际需求。目前,我市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的制定主要依赖于市科委等政府部门和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重庆社科院等综合智库,科技智库在科技决策咨询方面还未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三是滞后于社科院等高端智库。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推出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重庆社科院位居“地方性智库影响力排名” 第8位,我市科技创新智库与之相距甚远。

(二)成果质量不高。一是服务能力不强。成果碎片化、“浅、轻、散”问题突出存在,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不足,专报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对科技决策贡献程度不高。二是转化渠道不畅。市级部门内设智库和党校、社科院等综合智库基本都有相应的咨政成果转化平台和报送通道,但科技智库基本没有成果直接报送省部级领导的渠道,只能通过市科委、市科协、市教委等部门报送。三是领导批示不多。市科协咨政成果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项左右,其它单一科技智库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也不超过5项,远远少于党校、社科院等智库。

(三)运行机制不活。人才选拔使用方面。多数科技智库没有为决策咨询工作配备既有学科背景、学术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管理能力的专职人员,没有针对决策咨询专职人员制定专项考核激励制度,智库人员水平不高、积极性不强。资金筹集运用方面。多数科技智库决策咨询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没有建立基金会赞助、公司赞助、个人捐赠等资金来源渠道。成果使用推广方面。咨政成果主要通过报送党政部门形式使用,多数没有通过出版、发表、研讨等方式广泛传播。

(四)专业人才缺乏。相比市委党校拥有300余名科研教学人员、重庆社科院拥有130余名专职研究人员,市科协、重科院等科技单位专职从事决策咨询工作的人员数量可以忽略不计。虽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市级学会储备了大量科技人才,但能高水平组织决策咨询课题研究、撰写出高质量咨政报告的人员只是凤毛麟角。另外,决策咨询研究人才不是市委、市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几乎没有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

三、加强我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重庆市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由市科委、市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重庆市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二是市科委、市科协指导成立重庆科技创新智库联盟,重点在对接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咨政需求,选题库、专家库、数据库、成果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智库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协同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行业规范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并牵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国家科技智库和兄弟省区市科技智库加强联系,实现全市科技智库“抱团发展”。三是由市科委、市科协联合制定重庆市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发展规划,实施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创建工程,选择5-7家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新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其打造成为支撑市委、市政府科技决策的固定研究平台,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科技智库整体发展。

(二)壮大智库队伍。一是引导重科院、市农科院、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智库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体制内智库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完善智库运行机制,增强智库创造活力和咨政能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智库建立独立的法人实体。落实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科技类社会智库发展。二是按照“多建软平台、少建硬平台”的思路,探索建立“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智库体系,通过重点建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重庆分院)和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两个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发挥好核心引领和关键支撑作用,整合全市乃至全国、全球科技智力资源为我市科技决策咨询提供服务。三是引导“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重点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和相关科技评估,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开展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库重点开展科技前沿发展趋势研判、科技发展战略和创新文化研究,企业科技智库重点围绕产业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实现各科技智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竞合发展。

(三)提高成果质量。一是通过组织专项课题调研、科技评估、学术会议成果提炼、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等方式,拓宽咨政成果来源渠道。二是建立以创新研究和成果贡献为导向,以获得党委政府领导批示和相关部门采纳为主要目标,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为重要标准,以引领社会思潮、获得同行认可为补充的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成果评价机制,保证成果质量。三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前期全市科技智库咨政报告可集中通过市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专报等渠道报送市委、市政府,以后根据发展需要由市委办公厅为重科院、重庆大学等科技智库单独建立成果报送平台。同时,积极通过市政协科技界、科协界委员提案,科技日报、重庆日报、重庆科技报等媒体,以及自办刊物、论坛、微信、微博等渠道做好成果传播,提升智库影响力。

(四)打造人才队伍。一是通过利用编制或有吸引力的薪水招聘人才,设立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特聘专家等研究岗位吸引人才,探索“旋转门”制度吸纳“卸任政府官员”,依托研究项目招聘临时研究人员,建立智库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库,建立市外人才离岸研究基地等多种方式,壮大科技创新智库人才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决策咨询培训班,建立科技创新智库与党政部门之间人员交流机制,选派人员到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和市委党校、重庆社科院等智库挂职,实施“新型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等方式,提高科技智库人员素质。三是市人力社会保障局在专业技术人才中设立“决策咨询研究人员”类别,市科委、市科协联合设立“创新发展研究奖”,完善智库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和业绩评价机制,制定实施有利于调动智库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策措施。

(五)夯实资金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加大对体制内科技智库研究人员绩效工资和研究性经费的保障程度,加大政府购买科技智库服务力度。二是调整优化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等项目,设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发展专项,用于支持科技智库建设单位申报的课题或定向委托科技智库开展相关调研。三是减轻社会智库税费负担,享受和体制内智库同样的税收政策。四是落实公益捐赠制度,并通过税收减免、抵扣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资助科技智库建设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