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市首届“”医师节“优秀医务工作者
因为他的专注专业,国家疾控系统首次对金标试剂实行全国召回。因为他的坚毅坚守,20多年深耕于危机四伏的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也正是因为对事业的忠诚与不懈努力,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伍兵成长为全国防艾专家。
他是中国微生物学会终身会员,重庆市卫计委微生物检验专家组成员、重庆市卫计委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理专家组成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性病艾滋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永川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今年,邹静波被评为首届“医师节”重庆市优秀医务工作者。
以军人的执着与坚毅,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精彩转身
1993年,21岁的邹静波退伍安置到永川防疫站卫生科工作。由于专业知识贫乏,只能“打下手”,做些清洗瓶瓶罐罐、数据记录等综合服务性工作。1994年,不甘心做一个“门外汉”的邹静波以永川卫生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进入检验系卫生检验专业学习。
从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邹静波成为了防疫站一线的专业人员。到一线采样,在实验室做血样确证,在别人看来毫无情趣的工作,邹静波却干得无怨无悔。他告诫自己:既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选择喜欢正在从事的工作!
邹静波把每一场疫病防控实战,都作为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工作获取了大量数据,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同时又把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掌握的新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面对疾病防控出现的新情况,疾控领域的新技术,邹静波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应对各种疫病疫情的能力。目前,已有48岁的他仍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在职学习。
深耕厚植,引发首例体外诊断试剂的全国性召回,刷新检测食物中毒的病原诊断时限记录
2006年2月14日,永川疾控中心对在某医院就医中发现的一例感染艾滋病毒的女性患者的丈夫进行跟踪随访。让邹静波感到意外的是,受检对象的第一次通过血样检测,HIV-1并不呈阳性。
通过与女性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交流了解到,该女性除丈夫外,其并无其他人发生任何性行为。当时已过了下班时间,锁上门,邹静波准备回家。妻子感染艾滋毒素,与之有性行为的丈夫诊断试剂检测结果为什么又没有问题呢?邹静波边走边想,感觉到其中一定有哪里不对,但又想不出究竟在哪里。
决心解开心里的疑惑的邹静波折转身,重新回到了实验室。这次,他换用了另一家单位生产的金标试剂,结果出来了,该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丈夫HIV-1呈阳性。一个让邹静波吓了一跳的想法浮出了脑海:先前的金标试剂质量有问题!?
出于职业敏感与对生命的敬畏,邹静波坐不住了,他马上打电话向疾控中心的领导进行了报告,随后联系重庆市疾控中心。某单位生产的金标试剂质量有问题,涉及重庆就有四个批次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事件”!很快,情况报到了国家疾控中心,引起了全国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首席专家的高度重视。一个电话打到了在国家疾控中心“联系目录”里从未呼叫过的永川疾控中心,责成邹静波立即将有关详细情况书面上报国家疾控中心。
2月19日,国家疾控中心参比实验室专家赶赴永川,对邹静波的重大发现进行评估论证,权威结果证实了邹静波的疑惑。随即,卫生部下发紧急通知,对某单位生产的艾滋病毒金标试剂检测产品实现全国召回,这也是我国首次体外诊断试剂的全国性召开。
2010年,邹静波通过核酸检测试剂方案优选,刷新了全市疾控系统以基因检测用于食物中毒的病原诊断的时限记录——把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指向性诊断从72小时大大的缩短至3—6小时。越早发现,就能更加有效控制。从72小时到3—6小时,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改写出了一种“生命时速”,邹静波也成为全市除重庆市疾控中心确证中心实验室外掌握HIV-1耐药基因检测技术的区县疾控中心第一人。
从实践中学,从应用中学,邹静波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专业水准。
他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10多篇专业论文,其中在国内唯一专业权威学术刊物《中国艾滋病性病》上,发表7篇。他的多项新发现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相关内容的修订和更改。他撰写的《某国产HIV-1病毒载量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性能评估》一文,作为2017年全市CDC系统唯一一篇入选论文被“2017年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收录。
2004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患者,邹静波创办了注册用户达2000多万的“检验天空性艾频道”这一艾滋病公益网站,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00多个贴子,10000多人同时在线,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艾滋病公益论坛,使数以万计的朋友了解了相关的知识,脱离了恐惧,回归了正常的人生轨迹。
刘帅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