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同事,他豁达爽朗;对待专业,他严肃认真;对待病人,他亲和专业。二十年的普外科临床工作,练就了他勤勉踏实、坚韧不拔的专业态度;十余年的科室管理,蕴含着他敢于担当、医德传承的的孜孜努力。他视普外事业如生命,一路走来,用敬业、专业、术业,诠释了一名普外科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他就是武隆区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陈曦。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印象,还得从父亲谈起。”陈曦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因小时候常常与父亲一起出入于医院。在父亲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学医的念头悄悄萌芽。
“父亲坐诊的时候,我就坐在一旁,看着父亲为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进行诊断,心中暗想:‘医生真的好忙啊’。”
“爸爸,你一天都这么忙,不累吗?”
“累啊,可是你看病人的表情,他们比我更痛苦。”
在陈曦看来,为病人解开疑难杂症是父亲作为医生的天职。
父亲手术时,陈曦就乖乖坐在手术室外,等待父亲用神奇的手术刀切除顽固的病疾。待父亲手术结束后,便带着一身“好闻”的消毒水儿的味道,与父亲一起回家。
正是在那段陪伴的记忆中,“好闻”的消毒水味道让陈曦有加入医生行业的想法。
1998年,陈曦如愿踏上了医途,顺利地走上了跟父亲一样的职业道路:外科医生。
从那年开始,陈曦终于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医生这一职业,而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逐渐走进父亲那样的医生生活,逐渐变成了父亲当初的模样。
精湛医术 彰显医者大道
在陈曦二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工作是他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上病人则是他的全部。
“手术成功率高,抢救经验丰富。”这是患者与同事对于陈曦的一致肯定。
41岁的廖女士是陈曦接待的一名患者,持续数月的腹胀、腹痛让廖女士一度出现腰背酸胀不适、消瘦、乏力的症状,并逐渐连吃东西和呼吸也变得困难。
“通过CT检查,发现有肝右叶血管瘤压迫胃肠道的病症,对廖某的进食和呼吸都造成了严重影响。”陈曦在与家属沟通后,为其进行了右肝巨大血管瘤切除术。仅仅用了2小时不到的时间,就顺利切除了这个折磨廖女士数月之久的“心腹大患”,且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不久便康复出院。
这只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普通病例之一。自2009年晋升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以来,陈曦开展各类手术约2300余例,其中微创手术约1200例。其中,仅抢救脾破裂、肝破裂等腹腔脏器破裂大出血等高危手术就达400余例。
“医生的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会对患者造成难以补救的伤害。”每次手术前,陈曦都会详细周密地制定手术方案,不放过一个细节。手术中陈曦一丝不苟,力求把手术做到最好,术后陈曦更是密切监测,注意病情的变化,防止每个可能的并发症,尽可能让患者得到及时的康复。
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练就了他过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精湛的业务水平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同事的认可。
不遗余力 授人以渔
医院诊治水平的进步,除了要依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后备医疗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环节。
陈曦自从升为外科副主任医师后,便一直致力于科室内后备人才的培养。普外科张先兵和李勋医生就是他手把手培养的“学生”。其中张先兵在去年还被评为了全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做医生嘛,很多时候都要给他们信心,循序渐进,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在教他们的时候,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陈曦说道。譬如,由于张先兵之前没有腹腔镜手术的经验,陈曦就让他从简单的阑尾炎手术开始,逐渐熟练,现在已能独立完成腹腔镜结肠癌和直肠癌等高难度的手术。陈曦表示,这个过程不仅是训练年轻医生的手术技巧,同样也培养着他们独立操作的信心。
“现在,一般的手术,我完全放手让年轻医生去做,只有遇到特别复杂的情况,才上台与他们共同完成手术。看到他们做得好,我也高兴。”
陈曦认为,年轻医生能独立进行手术,作为医生有接班人,他很高兴,更是患者的福气,也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希望。
(代君君 史坪萍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