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牯,万盛经开区中医药战线上的一位“老兵”,二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中医药一线,用敬业奉献诠释责任,以传承和创新中医药为己任,使自己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肯定与荣誉:从一名非中医药学者成长为药用水蛭领域的专家,累计申请专利9项,获得专利证书6项,研究改进的脉血康系列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药目录、中药保护品种目录,2016年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模范奖章,201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爱岗敬业“拼搏者”
199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的郭平牯,来到某大型国有制药企业从事现场质量管理工作。彼时的他,对中医药一窍不通,却从未产生过退缩的念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应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我的人生信念。”郭平牯说,不懂就学,那时候他只有这一个念头。于是,他把自己整天“泡”在车间、库房、实验室,认真学习每一样中药材的名字、味道、外形、功效,一年后,他便记住了200多种药品的名称及功能。
但郭平牯没有止步于此,他还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跟着一线的技术人员学习现场操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功永远垂青勤奋的人,郭平牯通过刻苦钻研,从中医药行业的“菜鸟”成长为专家骨干,并先后担任了公司质量部长、车间主任、生产技术部长。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1年年初,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普泰公司”)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具备丰富制药经验的郭平牯成为首要人选。2011年3月,郭平牯进入多普泰公司工作,担任生产技术部部长。
技术创新“领头雁”
刚进入多普泰公司的时候,郭平牯发现,脉血康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传统和落后,比如,在脉血康系列产品生产过程中,其中一个药物干燥环节采用的是静态干燥技术,存在药品无法均匀受热、干燥透彻的问题,影响了药物质量。对此,郭平牯认真钻研脉血康系列产品的制作工艺,提出采用低温连续动态干燥法,通过低温,让药物缓慢受热、均匀受热,并保留了产品原有的物料性质和良好外观,满足了极大部分热敏性物料的加工要求。该项技术应用后,制药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成本降低了20%。低温连续动态干燥法的成功应用,让郭平牯更加坚定用创新技术助推多普泰公司发展的决心。
自此,郭平牯开始花大量时间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推进药用水蛭的成果转化应用,并自主申请专利9项,获得专利证书6项。同时,他还获得了高级工程师及执业中药师资格证,这对曾是中医药“门外汉”的郭平牯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
随后,郭平牯带头组建的药用水蛭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市科委认证,成为国内药用水蛭的专业研究机构。该中心研发制定的“水蛭(鲜品)质量标准”已被列入重庆市中药材标准。值得一提的是,由郭平牯主持研发的脉血康系列产品优化研究项目,获得了“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
技术的突破,收获的是经济效益的红利。在郭平牯主持研发的新技术推动下,多普泰公司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企业销售收入是3.83亿,上缴税收4700万,创历史新高,成为地方非公经济企业纳税大户。作为重庆市医药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已为超过800万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减轻了痛苦,为医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维坪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