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推进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7-3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2014年起,中国科协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会同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国科协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的意见》,深化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科普中国资源广泛利用,为更深入的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如今,全国范围内科普信息化阵地和平台覆盖面逐年增加,信息化手段、科普资源逐年增多,如何发挥科普信息化平台作用,做好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工作,真正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当前科协系统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现就科普信息化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个人几点建议思考:

科普信息化作用发挥存在突出问题

科普信息化工作的落角点始终是街镇和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对基层科普信息化工作进行长期调研了解,虽然在科普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上覆盖较广,但针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中老年人群发挥科普信息化作用宣传科普知识,普遍存在一定难度,基层科协组织在科普信息化应用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基层科协组织能力弱,工作落实没有到位。从市科协到区县科协,再到街镇科协,可以说是越到基层,人员队伍配备越弱。以江北区为例,虽然各街镇组织机构完善,但均为兼职人员,都身兼数职,对于做好科普信息化等专项工作,往往是应接不暇,首尾不能兼顾。街镇科协往往在于应付性的完成工作,大部分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缺乏监管力度,导致工作任务落实存在滞后和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情况发生。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落实在各街镇文化中心、社区等综合服务性场所,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承担着各部门下沉工作任务,工作相对比较繁忙,存在挑重点开展工作的情况,而科协作为相对弱势部门,科普工作往往有所被忽略。

服务人群素质有差异,接收信息能力较慢。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主要辐射机关干部、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居民“五大重点”人群。科普信息化工作主要平台和终端往往是面向基层社区,针对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中老年居民朋友,以往居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主要利用电视、报纸、书刊、广播等传统媒体。而科普信息化载体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科技传播远没有惠及全体公民,在西部地区往往农转非社区较多,居民普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存在理解较慢,对新事物接收信息能力较慢,运用科普信息化新媒体学习科学知识存在难度。

新媒体平台特色不足,推广应用效果不好。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发展,各种移动客户端开始出现在应用市场上,其中不乏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移动应用,这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科学知识,满足了部分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成为“低头族”和“手指族”,手机等移动媒体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利用微视频、微信公众账号、APP等科普信息化平台传播科学知识是主流,不乏科协组织利用其开展科普信息化宣传。由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媒体平台较多,只局限于内容转载,往往出现无特色的情况发生。如“江北科普”和“江北科技工作者之家”两个微信公众号,登载文章浏览量大约在10-50之间,点击人数较低,推广应用不足,作用发挥较为贫乏。

信息化阵地利用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为认真落实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工作要求,全市区县积极实施了“社区、校园、乡村”e站建设工作,重点突出科普信息化作用和落地应用。在江北建设完成“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和“科普之窗”共103台,目前覆盖社区95%以上,以及部分学校和行政村覆盖。在全区中小学推送科普中国V视快递优质视频资源。在街镇共建主题科普场馆16个,共建LED屏9个,共建共享使用LED近30余个。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全区“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和“科普之窗”大多存在当摆设情况,主题科普场馆信息化产品未升级换代,设备较落后,利用率较低,创新工作能力较为不足。学校推送和LED播放科普中国系列资源,未有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做好科普信息化工作落地应用几点建议思考

当前,科普信息化工作是科协系统抓好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现实需要,科协组织应不断创新思路,现就要想做好科普信息化工作落地应用提出几点建议思考。

充分认识科普信息化重要性,着力推动科协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是科协系统要充分认识到科普信息化是科普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认识到科普信息化是实现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现实路径,认识到科普信息化是推动传统科普全面创新发展的未来方向。二是科协系统要从传统科学普及方式逐步向科普信息化宣传方式进行转变,运用高科技、新媒体等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达到提速增效的目的。三是科协系统要不断夯实组织基础,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大力投入物力、财力支撑,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覆盖面,不断创新信息化运营模式,推动科普信息化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加强基层科协组织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是加强基层科协组织领导,争取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科协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文件,全国各地方党委、政府将科普信息化等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二是抓紧完善基层科协日常工作、专项工作、创建工作、科普信息化工作监督管理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落实到点。三是通过农技协、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协会、科普小组、科普服务站等基层科普组织,大力向居民、农民等人群,开展智能手机、网络知识、电脑基础知识等培训,提高人民群众主动获取科普信息资源的能力。

实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发挥科普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全面推动“科普中国”推广落地应用,实现在区县以上的电视台、主流报刊杂志、政府门户网、政务微信、科协自媒体等全覆盖转载发布。区县科协、街镇、社区逐级建立科普微信群,广泛传播分享“科普中国”移动端内容,做到群内发布,人人传播的良好氛围。二是全面实施“社区、校园、乡村”e站建设,重点在一批信息化硬件好,科普工作有特色的基层社区、学校、村委会开展示范点建设,做好科普中国标识标牌上墙,营造科普氛围,树立科普信息化典型,带动e站建设覆盖面不断拓宽。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积极在城市商业步行街、社区、街道、楼宇、学校、交通场站等LED大屏、PC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终端播放“科普中国”优质资源,做到常年科普信息化宣传,不断深化科普中国影响力。

抓好新媒体特色化运用效果,适应新形势下科普信息化需求。

一是区县科协应认真思考新形势下科普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人群,摸清信息社会科学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等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丰富信息化服务载体,着力推动科普信息化特色化发展和运用效果。二是加强科普信息化线上活动开展,充分利用微信,长期策划开展网络全民科学素质竞赛,分年度、季度、月、周贯穿开展主题竞赛,做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形成品牌效应。三是抓好线上与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周等主题活动,穿插线上竞赛活动内容,做到广泛宣传、不断深入,利用科普中国系列资源广泛做好户外宣传,不断扩大科协权威科普资源和线上活动影响力。

加强信息化平台与场馆利用,着力推动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

一是抓好“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正常运行,根据市科协考核要求,区县科协将街镇在线运行情况纳入阶段考核内容,区科协与街镇科协要通过后台不定期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掌控全区在线运行情况;同时,“科普文化重庆云”终极建设点,要发挥科普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开展活动,广泛引导居民、青少年等人群利用终端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科普场馆阵地优势,积极策划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对于时限长久、设备陈旧等展品,区县科协和街镇要共同投入经费,及时更换信息化、智能化产品,确保科普场馆功能更优化,展品更吸引人,内容变换更便捷。三是善于整合科普资源利用,调动全区科普基地积极性,将街镇科普场馆可运输展品与科普基地展品整合利用,摆到街镇辖区广场、社区广场、学校等开展体验活动,在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更是用好用活了科普展品。

肖长琼、邬永银  江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