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渝北区人民医院学科带头人罗淼侧记

发布时间:2018-07-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从医最大的好处,就是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的健康状况都十分在乎,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重庆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渝北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医学检验科主任罗淼说。

薪火相传 执着医学事业

1979年,罗淼出生于一个医疗家庭,父亲、哥哥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的罗淼对医学充满了好奇和渴望,1998年,填报高考自愿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学医,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我一定要做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造福亲人,也造福百姓。”从那时候开始,罗淼的心中便坚定了信念。

2005年,罗淼辞去工作开始研究生学习。在经过近5年的硕博连读之后,罗淼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前受外方全额资助,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进行研究工作。

2012年,通过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人才引进计划,罗淼由重庆医科大学引进至渝北区人民医院工作。

自此,罗淼主持国务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重庆市卫计委科研基金1项(厅级),指导医学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获得重庆市卫计委科研基金1项、渝北区科委科研计划2项,初步凝练出“微生物蛋白质大分子结构和功能”、“肿瘤诊断、治疗的个体化实验室诊断方法学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国际生命科学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共16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在CSCD核心库发表综述1篇、论著2篇。

从刚来时的医学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副主任,到后来的医学检验科主任、医院经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再到现在的院长助理,罗淼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地将这条道路走下去。

推陈出新 带领科室发展

2012年,罗淼刚来到渝北区人民医院的时候,一位当地的患者来到医院,想做尿沉渣分析检查。

“对不起,现在还做不了。”罗淼遗憾地说。

看似很平常的对话,罗淼却深有感触。作为区级的人民医院,应该带头搭建一个好的诊断平台,让区里的百姓不用再奔波劳累到上级医院去做检查,节省患者检查的时间。

从那以后,罗淼开始亲自搭建新的项目平台。至今,医学检验科新建项目平台4个,升级专业工作平台9个,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项目近百项,涵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生化和临床分子诊断等医学检验亚专业学科,极大地提升了渝北区临床实验室的工作能力、拓展了辖区内的实验诊断项目,尤其是在临床快速化实验诊断、定量项目实验诊断方面,使患者在区内即可最大限度完成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工作,方便了患者就诊,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诊断依据。

此外,罗淼努力完善科室科学的工作流程,建设高水平的质量控制体系,引进新项目、新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渝北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已建设成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耐药监测网(CARSS)重庆市核心网成员单位”、“渝北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重点合作协议单位”。

“罗主任对科室的发展很上心,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会看得很重要。有一次科室突然停电,导致微生物室机器故障,当时正在休息的罗主任得知消息立即赶到科室,帮助我们及时地解决了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检验科主管技师方娟说。

恪尽职守 扎实管理能力

如今,罗淼负责医院财务、医技科室业务管理、医院医改工作、医学检验科日常业务管理、质量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等工作。

身兼数职的罗淼,虽然从事了较多的管理工作,但他立足自己专业不断探索,与从事临床的、基础的、多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浩如烟海的未被证实科学问题中寻找那些未被发现的规律,在学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探索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自己的本分和乐趣所在。”罗淼说。

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在改变,医学在改变,医院管理也在改变,作为院长助理的罗淼,在医疗的理念、模式和流程方面,也是顺应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交流的频繁、理念更新的同步化,以及国内医疗行业对近20年中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反省和总结,制定更加符合国情和行业、患者更加认可的医疗体制和流程,是医院需要及时更新的意识理念。“早在5年前,我们医院就已积极推行整合医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发挥学科整合优势、节约医疗成本,以期达到对患者最大最优的疗效。”罗淼表示,在这方面,渝北区人民医院一直在努力。

自2013年来,罗淼多次获得渝北区卫计委“学科带头人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重庆市医药高端后备人才(第三批)”称号。

“罗主任工作很有拼劲,经常会忘记下班时间。但对于科室人员的关爱,他却非常有心,再忙也会关心同事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觉得很感动。”检验科主管技师李忱炜说。

(王凤  渝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