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科技馆与高校间资源整合的需求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普资源集成与共享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有利措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了解越来越多,对科普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又推动了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一、科技馆与高校资源整合的意义

近十年来,为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全国各地科技馆数量持续增加,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课堂,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长。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科技馆展品缺乏创新、教育活动不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渐凸显,单凭科技馆自身力量改变上述现状显然是不够的,而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却缺乏社会实践及将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在策划科普项目、开发科普产品、实施科普的人才、开展科普的场地等方面也是“短板”。因此,双方进行资源集成与共享,最为直接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社会整体教育资源的整合,做到优势互补,弥补双方不足。

二、科技馆与高校资源集成与共享的需求分析

(一)科技馆需求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与高校建立合作,可以突破产教间的条块分割,加强合作关系,减少人才培养成本,提高科技馆行业竞争力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优势。例如高校中的理工科专业,尤其是物理、化学、地理等专业,与科技类博物馆相关的展品知识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而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科技类博物馆则重在实物的展示,两者之间互补性强,与高校的合作,有利于科技馆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此外,不断更新的知识速度,场馆的业务骨干有必要走进校园,接受专业知识的再教育。

2.科普项目品质提升的需要

场馆最重要的工作是科普(包括展览和教育活动等)。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以及观众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文化需求品味、信息技术水平等的提高,促使科技馆的展览展示及教育活动项目需要不断求新求变,主题展览设计中学术研究/文献研究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学术研究为展览定位和主题提炼、展示内容设计、文物征集(相当于科技馆的展品研发)、展览形式设计(相当于布展环境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素材)[1]。因此,科技馆需要寻求并吸引高校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的加入,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学术(项目)研究、展览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技馆事业高质高速发展。

(二)高校需求分析

1.高校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首先,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等科技教育的主力军,理应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力量;其次,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应将科研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共享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对于高校及其科技教育研究人员来说,这既是义务,也是责任。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高校科普资源集成与共享的重要伙伴之一。

2.高校的研究成果需要平台对公众科普

科普是高校宣传推广自身教学和研究成果让公众充分了解、认可、支持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本校各专业发展培养爱好者、后备军的有效渠道。因此,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是高校自身科研与教学、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的高校、科学家们之所以比较重视科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上述自身需求。

三、科技馆与高校资源整合的方向及展望

通过双方合作的需求及各自供给的优势和“短板”等分析,双方开展资源整合包括,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共建校外大学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

当然,科技馆与高校的深入合作与资源共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双方供需基础上,还需要有政策、制度、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时间,且在合作内容上也需根据双方的实际需求,经过多次商讨、研究才能确定和落实。虽然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定信心,并朝着既定目标去努力,一定会逐见成效,这也是未来科技馆创新发展和不断寻求科学教育理念、方式等新的突破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唐立鹏.论学术研究在主题展览中的基础性作用——以《鸦片战争》展览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4):5-11

重庆科技馆供稿  作者:张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