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刘奕清
刘奕清(中)在实验室观察育苗情况
他原本想做一名物理工程师,却不料误打误撞踏进植物王国,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他带领团队,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保持国内外领先水平,主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专项、重点攻关、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重点学科等项目30余项,今年6月29日荣获“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他就是黄瓜山姜农生产难题攻关者,名副其实的助农专家,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奕清。
梦想做物理工程师
刘奕清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团坝镇。家中兄弟姐妹共6人,他是老三。父母是农民,幼时家中生活很清贫。读书时,听收音机,刘奕清感觉无线电很神奇,他想,“我长大了,也要做个物理工程师!”
刘奕清读书期间数学、物理成绩特别好,深受老师喜爱。1979年,刘奕清初中毕业,家人希望他考中专早点跳出“农门”,减轻家庭负担。可中专上线却落了榜,刘奕清进入当时的堡子中学(现乌木中学)读高中。因成绩优异,他很快又被选入重点中学大竹中学集中班就读。
当时住宿条件极差,刘奕清和同学们一起睡地板打地铺,但也没有阻挡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步伐。1982年高考,刘奕清估计自己的分数并不乐观,重点本科志愿一栏只敢填报西南农学院。谁知分数揭晓后才发现,他比西南农学院的录取线高出60多分。
他与农学打起了交道
“看来物理工程师是与我无缘了,那就安心学农学吧。”刘奕清坦然接受现实。
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刘奕清经过4年本科学习,对植物保护有了比较系统的专业认识。
1986年,刘奕清大学毕业,信心满满走出校门。工作首站,他被分配到原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即现在永川境内的重庆市茶研所)工作。在茶研所,刘奕清发现,昆虫病害是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1991年至1994年,他考入西南农大攻读硕士,专攻昆虫学领域。他对植物虫害、植物病虫防治、育种栽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研究。茶研所植保室、栽培室、育种室“三室合一”为育种研究室后,他担任该研究室主任,将硕士研读时训练的科研思维、方法等运用到工作中。
调入文理学院搞教学和科研
刘奕清围绕科学问题、技术难题,进行系统设计和研究,写论文只为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进学术上的进步和交流。当时,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刘奕清在《微生物前沿》《生物防治》《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生理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2001年,重庆文理学院升级为本科院校,高校开始扩招,急需师资和人才。2004年7月,通过考察,刘奕清调入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2008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园林、花卉、育种,涉猎范围较广。
2006年,刘奕清带领团队争取到重庆市科委的第一个课题。通过从国内外引种、驯化选育,2007年,“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巨桉无性繁育WLEG-17”通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对当时退耕还林和破解“年年种树不见树”荒坡绿化等起到了显著作用。
在2005年,区科委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找到刘奕清,称黄瓜山生姜出现病死、减产等情况。心疼百姓的辛苦,刘奕清毅然踏上了漫长的研究之旅。
“生姜之旅”解难题
为弄清姜瘟病,2005年下半年,刘奕清遍访永川、荣昌、潼南、梁平、丰都、彭水、黔江等重庆生姜主产区。他发现,姜瘟病是普遍问题,类似生姜“癌症”,对生姜种植危害很大。
刘奕清最先想到的是从源头上想办法,即种姜不带菌,提高种姜质量,增强抗病力。他研究发现了姜农30-40%自留种病病菌,扩展到田间,在雨水、灌溉等条件下导致交叉感染、病菌传播,形成破坏和危害。同时,他发现,无论种姜如何消毒杀菌,或多或少都有姜瘟病发生。这让他又动起了心思。在他的倡导下,有的姜农实现了1月份播种,7月份开挖采收,避开了姜瘟病时节;还实现了早熟生姜种植,7月份播种,春节上市。
2006年,刘奕清开始研究细胞工程,即选择健壮的生姜母本植株,进行催芽,提取茎尖分生组织,使立体再生,然后获取植株作苗,通过配方筛选营养基、植物技术调剂、温室净化、培养机制等,研究脱毒脱菌种苗繁育。
2008年,刘奕清创办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川区流转农民土地,建立特色种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00亩。2009年,刘奕清通过了上万次的试验,培育的生姜脱毒苗(试管苗)从试验室进入温室。其间,他带头创建了西南领先、规模最大的组培苗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基地年培育生姜、蓝莓、猕猴桃、彩叶榕等特色经济作物和绿化植物上千万株。
专家服务在延伸
2010年,天沛公司与永川区政府实施“校地校企合作”重大科技协作项目,牵头组建占地2000亩、总投资达2.3亿元的重庆(永川)特色种苗科技城产学研示范基地。也是这一年,刘奕清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针对性科研攻关取得成功,在重庆部分区县推广应用。天沛公司还与专业合作社合作,指导领办丰都县联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脱毒生姜高产示范基地300亩,年产值达870余万元,利润370万元。与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秀山建立金银花组培种苗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年产优质种苗1000万株、经济效益达到3000余万元,带动武陵山区金银花农增收3000元/年·户。
2011年,在永川区科委的支持下,刘奕清组建了永川区特色种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16年,刘奕清担任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
至2018年,刘奕清共主持承担国家重大星火计划、重庆市重大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生姜无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0余项,至少已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鉴定成果奖6项,制定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的《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植物保护学》《微生物前沿》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先进工作者”“感动重庆十佳教师”“讲理想·比贡献重庆市科技标兵”等荣誉。
2018年3月,刘奕清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也是我市农业领域唯一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018年6月29日,刘奕清因创立生姜“苗替种”理论与生产技术体系,育成国家第一个竹根姜鉴定新品种渝姜1号;揭示了“网隔栽培”隔离土传病菌传播机制,建成国内第一个国家竹根姜脱毒种姜繁育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了国家“种苗云港·星创天地”孵化平台等,获评“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土壤是最好的保鲜库。”7月5日下午,刘奕清在电话中远程指导着姜农。不一会儿,又有梁平区科委负责人电话咨询反季栽培生姜方法。依然忙碌的他,没有专家的架子,在低调、沉稳中前行。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