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做好“五字功夫”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发布时间:2018-06-2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科技三会”)上发表了历史性的重要讲话,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对下一阶段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当前,我们已进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必须超过10%,这是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行之道,也是摆在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普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实施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其中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为目标,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因此,科技馆应以夯实“五位一体”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基础,重点做好“主、带、传、重、新”五字功夫,助推我国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一是“主”。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着力提升青少年科普素质

随着科技馆成为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设施、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省市科技馆建设如雨后春笋,市级馆、区县馆也纷纷建立。发展至今,科技馆发展模式由数量与规模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这既是深入实施“五位一体”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位一体”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实体科技馆。据调查,7-18岁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中科普场馆占到20%左右[1],实体科技馆如何对他们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如何充分利用场馆资源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在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如何发挥更大效用,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思路:一是开拓馆校结合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以重庆科技馆为例,2015年起开展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于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师生,依托科技馆特色展教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的优势,让科技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校外第二课堂。学校可根据学生在科技馆的时间,用点菜的方式安排、设计其教学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DIY活动方案,以探究式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教育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二是将STEAM教育理念和科技馆教育活动相结合。STEAM教育与科技馆教育都具备“科学实践”、“探究式学习”和“直接经验”三大要素。其中,“科学实践”是基础条件和学习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学方法和过程;“直接经验”是学习效果和目标。科技馆作为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场所,应借鉴的是STEAM 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发展重点,以此来指导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设计中,除了知识的传递、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未来应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是将科普教育的“受教育者”改变为“辅助教育者”。以小小科技辅导员为例,通过面向全市广大中小学的特训营活动,从中甄选和培训优秀小小科技辅导员,并鼓励其深入参与展厅讲解、趣味科学实验,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为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契机和良好的成长平台。

二是“带”。以农村中学科技馆为延伸带动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东西部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的特点。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局限等情况,科学普及工作面临重重困难,2015年末,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7%。在科学素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伪科学”容易在农村地区扩散,且难监管、难发现,难根源治理。深入实施科普惠农,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让科学文化植根于广大农村地区,才会真正地造福广大农村群众。

一是以农村科技馆为“先遣部队”,完善自身硬件建设,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填补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空白。同时建立省市级科技馆于农村科技馆建立帮扶计划,将省市级科技馆列入更新改造清单中的展品优先用于农村中学科技馆,实现资源再利用。二是以“科技馆+”为基础,与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单位形成协作联合,共同打造“接地气”科普文化产品,并开通“农村科学文化直通车”,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三是加强与区县科协、农技协合作,一方面,依托科协专家资源,根据实际情况推出农村科普展板,重点开展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宣传教育,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技术指导和讲座,深入田间地头,另一方面,依托乡村e站等信息化手段,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综合服务体,解决农村信息不畅,切实做好科普惠农,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农”做出积极贡献。四是以农村中学科技馆为阵地,因地制宜挖掘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教育优势,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将科技馆各项科普活动整理分析,打造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品牌资源包,指导并培训当地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三是“传”。以流动科普设施为载体服务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社区居民是我国城镇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区科普对象中,自由职业和老年退休人员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老年人群空闲时间较多,大部分缺乏子女陪伴,普遍存在寻求更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则盯上这一特点,一些所谓“健康讲座”在社区老年人群中传播开来,此类活动借科学、养生之名,行诈骗、传销之实,骗取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此外,如食盐防辐射等谣言特别容易在社区居民中传播,“伪科学”不仅不能确保信息传播的合理、准确和多元化,更恶劣的是还促进信息劣币驱逐良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

为此,我们要从三方面狠下功夫:一是与街道、社区建立长期合作,组织科普志愿者跟随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深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及时针对大众关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开展各类科普讲座,还可配置互动性强的科学展品、播放科学记录片等,促进健康养生、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应急避险、低碳节能等科学精神和内容真正深入人心,根除伪科学滋生的土壤。二是依托社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科普中国社区e站、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大学、科普网络建设,增设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等科普平台,推动科普信息惠及最广大的社区居民。三是拓宽传播渠道,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微博、数字科技馆等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并发布各类科普活动动态、发起参与活动话题、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等,形成与社区人群良好互动,以此弘扬科普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爱科学、懂科学的热情,倡导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

四是“重”。以数字科技馆为手段提高执政人员科学决策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政府各项决策,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到所在地区人民群众对科学素质的认知程度,还影响到《纲要》的实施进度与效果。此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会起到引领、反哺社会的作用,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养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历普遍较高,同时其岗位的特殊性,对科普形式有着比普通公民更高的要求。当今时代,信息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这需要领导干部树立“全局思维”,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目前,科技馆可在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教育工作较为薄弱的方面作出尝试:一是以优化数字科技馆为核心。数字科技馆不仅是科技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科技馆的数字化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促使科学技术服务民生、服务政府决策,充分发挥资源集散与服务的平台,对新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对高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对行业发展进行论证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提供集群信息收集、分析解决方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并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示范性。二是以打造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基地为提升。如充分利用“科技·人文大讲坛”等平台,依托市科协专家服务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智囊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联系,打造高端、专业交流论坛,以各类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形式引导领导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畅通科技工作者与领导干部间交流渠道,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同时,鼓励离退休领导干部、各级机关内设机构领导干部和优秀基层干部上讲台,到行业、部门组织培训班授课。如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积极借助区域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六大讲坛”制度:即领导讲坛、院士讲坛、专家学者讲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讲坛、高新技术企业家讲坛、劳动模范人物讲坛,有效提升了海淀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2]

五是“新”,以创客空间为抓手培养创新驱动发展高素质人才

城镇劳动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各行各业对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他们的科学素质会直接决定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全国2.7亿的城镇劳动者,包含着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众智”和“大市场”,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关键,科技馆不仅要成为资源集散中心,更要成为社会创新创造的交流平台:一是以科技馆为中心搭建创客网络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打造科技馆创客空间,提供创新、设计和制作的环境,运用3D打印机、微控制器、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技术设备,使公众有展示才能和热情的“舞台”,从而启迪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理念;另一方面,以“科技馆+互联网”为纽带,搭建问题需求者和问题解决者的服务平台。问题需求者通过平台发布产品设计或概念的需求,促使创客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同时以科委、科协牵头建立专家库为依托,建立专家与公众互联互通的平台,使平台成为一个鼓励全民创新、培养乐于思考、敢于动手制作的孵化器。既能让创客空间成功扎根,又能使科技馆的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劳动者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技能讲座,助力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三是利用科委、科协牵头建立院士专家智库,将科技馆打造成为展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如重庆科技馆以虚拟现实科技馆为手段策划的“科技互动由你掌控”主题科普活动,既使公众亲身体验AR、VR等前沿科技魅力,同时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投身科技、科普事业,激发全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项目和产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华,常建军,刘爱华,张丽芳.北京公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城市与减灾》2016年第6期39-42,

[2]李京燕.海淀公民科学素质排名全市第一[EB/OL].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2014-04-18.

重庆科技馆供稿  作者:吴昱锦  刘成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