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隆区黄莺乡复兴村有一位年近50岁的农民,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他被当地人称为“蔡专家”,他就是被武隆区科协在农村一线评为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蔡世财。
蔡世财为梨子套袋
眼下正是金秋梨疏果套袋的关键时节,蔡世财刚为自家的果园刚疏完果套完袋,他又东奔西跑为当地其他果农传授技术。自从蔡世财加入武隆区农技协联合会后,他也接下了武隆区部分乡镇果树技术员这个活儿,自此,蔡世财的心思不再只盯着自家的果园,他还承担起了全区1600多亩金秋梨的技术培训工作。
蔡世财本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果农,通过自己在种植过程中不断的钻研、摸索,逐渐升级成为当地的果树种植土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26年来,蔡世财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还通过传经送宝,让全区1600亩荒地变成了“花果山”。
荒山蜕变花果山
今年50岁的蔡世财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他居住的地方与贵州省道真县相邻。蔡世财说,他从小与土地打交道,是一个没啥“远大志向”的农民,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
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湖南打工的蔡世财看到一家果园里柑橘挂满了枝头,丰收的景象让他着了迷,也动了心。蔡世财想,如果自己在老家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果园,那该有多么美好。
文化程度不高的蔡世财发扬“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精神,既然想有一片自己的果园,那么就必须学会果树种植的相应技术,于是他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时四个月,将苗木嫁接、修枝整形、防虫抗病等栽培技术学了个遍。技术学过手后,蔡世财就带着几十株无核橘果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刚开始,蔡世财用刚学到的技术,开辟了三分熟地开始试种。3年挂果后,因果子大、含糖量高、水分足,柑橘在市场上十分俏销。这坚定了做大做强果园的决心。
在随后的十几年间,他和妻子先后将自家的100亩荒山坡地开垦出来,并引种椪柑、南方蜜橘、金秋梨等优质品种,运用嫁接技术,扩大规模,硬是将100多亩荒山坡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农民升级“土专家”
同样是种水果,蔡世财家的水果格外走俏,他有何妙招?好奇心在他的金秋梨果园里找到了答案。跟普通处在平地的果园不同,蔡世财的果园位于一座小山头,大多果苗生长在超过45度的斜坡上。因为刚疏果的缘故,原本硕果累累的枝头显得稀稀拉拉。看着满地散落的果子,让旁人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但蔡世财却不以为然。
“每年疏果至少要摘掉三分之二,剩下的果子才能营养充足,有舍才有得嘛。”蔡世财指着枝头上的果子,大致数了数周边树叶。“每30片真叶留一个果子,去上留下,这样长大后的果子又大又甜,这是多年积攒的经验……”说起自己的经验,他成竹在胸。
除了疏果,他还讲述起了修枝整形知识。“第一层要留3到4根骨干枝,第二层留2到3根骨干枝,徒长枝要剪强留弱,侧枝要剪弱留强,让树形成仿垂形。”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娴熟,讲解起来通俗易懂,头头是道。
对于果树栽培,蔡世财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从春季防虫防病,到夏季剪枝整形、疏果套袋,再到秋季采果追肥、冬季修枝。26年的经验摸索,什么季节干什么活,病虫病害如何治,恶劣天气如何应对,他熟悉果树比了解自己还清楚。
凭借一套成熟的栽培技术,去年,蔡世财的年收入达到25万元,因为品质高,他的水果足不出户就被上门采摘的游客一抢而光,还有不少游客因买不到他的水果而主动提出加价。
传授技术共致富
其实,蔡世财种果的成功得来并非容易,在创业初期,因为引种不纯,忍痛将果树砍掉,重新嫁接果苗;也有因为雨水多、病虫害导致果园绝收。“每次倒下了又爬起来,这条路没有退路。”蔡世财说。
几年前,蔡世财成功注册了‘黄莺乡金秋梨’商标,成为该乡第一个水果品牌。与此同时,他的名气从村里传到乡里,又传到区级科技、农技部门,蔡世财成了一个“名人”。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蔡世财却并不这样想。他与周围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武隆区农技协联合会组建成立后,他第一时间加入了该组织,并在农技协联合会的统一安排下,为武隆区部分乡镇的果农提供种苗,并免费培训栽培技术。在蔡世财的带动下,黄莺乡水果产业也迅速兴起。武隆区羊角、长坝、后坪等乡镇的果农也纷纷闻名前来取经,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保障服务。
“算上年初刚提供的2万多株种苗,从我这里出去的种苗足够让1600亩荒地变果园。”蔡世财说,从最初简单想让武隆人吃上自己产的新鲜水果,到如今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让更多农户通过水果产业实现增收致富,这样的转变跟自己从农民到农村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转变不无关系。
对于未来,蔡世财有着自己的算盘,他四处引种李子、枣子、葡萄等品种,试验打造四季果园。同时他依旧要东奔西走,为果农免费传授种植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应该为当地乡村振兴出把力,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毫不保留将技术传授出去,让更多的果农增收致富奔小康。”蔡世财说着说着,爽朗地笑了。
(黄河春 徐强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