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天,全国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节日。据科学技术部今年3月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总量已达到8327万人。
“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与这些享誉中外的科学家们相比,在南粤大地上同样涌现了许多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邹伯奇、詹天佑、黄旭华……今天就为大家梳理出其中四位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
邹伯奇(1819年-1869年),佛山南海黄岐人,被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百科全书式学者。他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著有《摄影之器记》。他还研制出数学工具比例规、指南尺等。他创制的“七政仪”证明了地球和各大行星绕太阳运行,驳斥了“天动地静说”。
17岁那年,邹伯奇看《梦溪笔谈》,书中的光影理论引发了他的兴趣,继而开始研究透镜成像。1844年,他制造出“摄影器”,后来将此改进成照相机,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照相机,并以波板摄影术最早成功拍摄人物肖像。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1919年),佛山南海人,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技术之父。詹天佑还创办了中华工程师学会,致力于工程技术的著述和标准的制定。
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在美国完成了小学和中学课程并考入美国耶鲁大学雪非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专修铁路工程。
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历经4年,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线路,成功修筑京张铁路。整条铁路较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也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6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1949年,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8年,黄旭华被召集至北京,开始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由于严格的科研保密制度,三十年间黄旭华几乎与家人失联。黄旭华把杂志寄到家中,得到93岁老母亲的谅解。
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何镜堂
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
1983年,45岁的何镜堂放弃了在北京稳定的职位,回到广州,在华南工学院从事建筑的设计、研究与教学工作。回穗后,何镜堂参与深圳科学馆设计竞赛并一举中标。深圳科学馆相继获得了国家建设部1989年优秀设计二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等多个荣誉。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何镜堂院士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工作。他选择传统沉稳的中国红作主色调,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16字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
新华网广东频道综合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图片来源于网络)(苑伟斌整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