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专注蔬菜育种技术 提升蔬菜生产效益

发布时间:2018-05-1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合川区蔬菜育种专家潘光辉

潘光辉,1973年出生于四川省达县一个普通农家,大学毕业于西南大学蔬菜专业,现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在过去10多年里,他一直坚持在蔬菜科研的第一线,为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不遗余力,满腔热情,用出色的成绩诠释着人生的价值。4月20日,笔者对潘光辉进行了采访。

投身农业 培育近十个新品种

出生在达县的潘光辉自幼在乡下度过,那时的他对蔬菜种植就有所接触和喜爱。1999年,带着幼时的美好憧憬,他考入西南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后就职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从事蔬菜育种、栽培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正是本着心中对蔬菜研究的热爱,潘光辉选择了这条无悔的科研人生路,在这条路上他将全部精力与心血都献给了心爱的事业。尤其在外销型胡萝卜、甘蓝、番茄等蔬菜种植和品种培育上深有造诣,被合川区聘为蔬菜首席专家。

2016年,在他的带领下,引进30个国内及日本、韩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胡萝卜新品种,在太和镇米市村开展外销型胡萝卜新品种生产试验,对引进胡萝卜新品种的外观商品性、产量、口感等进行鉴定筛选,筛选出“文兴七寸”、“郑参丰收红”、“益农4号”、“夏秋五寸”、“MKS-C5”等5个皮红、肉红、心红、品质较好的外销型胡萝卜优良品种,深受当地胡萝卜种植户的欢迎。

同年,在钓鱼城街道大阳村,开展外销型甘蓝品种生产试验,从叶球形状、紧实度、品质、单球重等方面对引进甘蓝品种进行筛选研究,筛选出叶球紧实、单球重约1公斤、品质较优的甘蓝品种“中甘23”。

“选育出新品种并被菜农所接受后,将自己的品种、技术等分享给需要的人,帮助农民增收,是我最大的欣慰和快乐。”在成绩面前,潘光辉不敢陶醉,他目光定格的地方,便诞生对周遭深沉的思考。他结合合川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和蔬菜专家工作室成员一起编写了“甘蓝生产技术规程”“萝卜生产技术规程”“瓜类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示范书籍,目前正申请合川区地方标准。

育种专家 心系技术体系建设

合川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蔬菜产业发展面积、产量稳居全市第5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承和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蔬菜产业,已成为合川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重要内容,但仍然存在基地分散,生产管理较粗放、区域精品少、产业特色不够明显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提升蔬菜生产效益,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作为合川区蔬菜类农业专家潘光辉作出了思考。

位于渠江畔的云门街道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蔬菜种植。2017年7月,他带领蔬菜专家工作室成员在云门街道大碑村,选择水源和土质等条件适宜、规模适中、交通便利的欣宏润家庭农场,开展早熟无苦味黄瓜、抗晚疫病番茄、长采收期茄子新品种试验。

在云门街道大碑村欣宏润家庭农场,只见几个蔬菜大棚中的的蔬菜长势良好。“你看,这是新选育的黄瓜品种脆香009号,个大色泽鲜艳,最主要的是没有一点苦味。”潘光辉一边说着一边摘下一根黄瓜给笔者品尝。“恩,确实没有苦味,香脆可口。”笔者吃着黄瓜回答道。

潘光辉介绍说,对于新品质的培育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一般大棚长44米,宽8米,采取1.5米的间距,挖好排水沟,需搭设瓜藤支架及喷淋设备,同时注意防止病虫害及霜霉病等。在另一个大棚中,潘光辉选育的长采收期茄子,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采摘期可从5月持续至10月,长达6个月。这种茄子产量高,且含量高,红色素含量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潘光辉认为要建立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先就要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集中打造一片“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其次,要适度规模经营,一般的业主经营蔬菜基地规模以100亩左右为宜,这样更容易管理、更机动灵活。同时,要注意防控风险,不但要关注官方的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平时还要留心其他同行的品种布局,对蔬菜流通、市场不熟的不能盲目入行;最后,做强知名品牌。例如,“合川湖皱丝瓜”,培育营销大户,开拓外销市场;“香龙大头菜”,引入企业带动。

“我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力所能及地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不断改善品质。继续搞好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为合川蔬菜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潘光辉说道。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