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愈加明显,深受群众青睐。永川区中医药学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吸纳优秀有为的青年加入学会。目前有会员500余名,会员单位30余家。5年来,区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强管理、重规范,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甲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国家妇幼保健机构中医工作示范单位”;治未病、传技术,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病人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建学科、办年会,中医药学术发展百花齐放,独特的针刀技术吸引众多周边人士前来观摩学习,中医耳鼻喉科平均日门诊量60余人次。
中医药事业再上新台阶
区中医药协会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推动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与政府工作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牵头成立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会员单位中医科设置实现全覆盖,构建了各级有人管、层层抓落实的中医药体系。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学会指导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集爱医院设置中医科、康复科等科室,开展相关中医药服务工作,将中医药服务延伸到妇科、产科、儿科等科室。16个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提供中医饮片、针灸、推拿等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巩固了全国“中医先进单位”成果,顺利通过复评。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甲中医院,顺利通过重庆市大型中医院巡查工作,受专家学者好评。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中医中药“质量”双提升。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90余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20余项,设立了40个中医综合治疗室,中医诊疗设备达到16类,110种。制定单病种诊疗规范25个,建立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数60个。全年中医诊疗60余万人次,区外就诊率30%,住院中医治疗率88%,住院中医参与率99%,住院中药使用率94%,住院中药饮片使用率53%,住院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90%,病人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中医药技术全面普及推广。牵头建立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特色医疗联合体,从设置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人员配备及素质要求、中医药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帮扶。牵头成立区中医病案质控中心、中药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中医护理质控中心,对全区的中医病案、中药药事管理、中医护理进行统一质控,以达到同质化的目的。派出中医药专家600人次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带教、中医药管理指导,镇街卫生院中医药参与率达35.6%,为60%的住院病人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中医“治未病”工程积极推进。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开展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共计19项,先后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评估共计3万余人次,提供中医技术方法干预和健康指导;制定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3个病种高危人群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案,并为3个病种共计2000余人次的病人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
中医药学术发展百花齐放
多次成功举办中医学术年会。主办和承办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年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等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学术会议50余次。开展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新进展培训等各类培训10余次。每年举办一次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学术活动,开展一次学术讲座,编印一本论文集,组织会员外出考察学习,帮助会员和中医药工作者更新知识,扩大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水平。
着力打造中医特色专科群。针灸科除开展针灸推拿、整脊等特色疗法外,还以小针刀疗法为特长,每月针刀患者达300余人次。独特的针刀技术,吸引了众多周边人士前来观摩学习,在区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中医耳鼻喉科综合实力在全市中医系统中名列前茅,平均日门诊量6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余人次。骨伤科坚持中医传统正骨疗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的完美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创伤骨折、脊柱、关节等多领域技术先进。妇科、肛肠科是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康复科是渝西片区唯一获“重庆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的特色科室。
稳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引导科技创新,指导会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获市、区科技进步奖和软科学奖8项;“肩舒胶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鱼酱排毒合剂治疗化脓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卫计委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各专委会共在国内权威杂志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
永川区科协供稿 作者:周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