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让创新成为工作常态化

发布时间:2018-03-29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垫江县科技工作者童超

童超,26岁,垫江县新民镇人。重庆金龙科技有限公司(垫江)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连接电器研发工程师,公司科技项目负责人,垫江县科技工作者。

2013年6月,童超从长江师范学院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专业毕业。当年9月,经老师推荐,他到县工业园区的重庆金龙科技有限公司上班。

从学徒到工程师 

“要想干出点名堂,就必须熟悉公司里各方面的工作。”这是童超的工作理念。在1年的时间里,为熟悉产品,他不仅当了半个月的仓库保管员,还先后从事FFC进料外检及外协、生产一线的装配工、FFC操作工、生产文员以及FFC的技术指导。 

2014年5月,他为提升自己,毅然作出决定,暂时离开公司到重庆达丰电脑制造城学些技术、积累些经验,直到12月才回到重庆金龙科技有限公司上班。 

童超说,既然选择了连接器研发这一行,就应尽力将其干好。只要努力,坚定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童超熟悉了连接器研发工作,从一个学徒发展成工程师,成为公司连接器研发的主力。 

工作不只是为了报酬

2017年上半年,根据市场需求,在童超和一帮爱好者的努力下,重庆金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冰箱使用的线束,客户需求量很大,但作为一种新产品,采用的是新技术,生产比较复杂,公司的生产车间进入加班状态。 

童超回忆,7月的一天,为赶进度,支援车间完成生产,另外一名车间负责人因有事不能到现场进行技术处理,他从早晨8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点才下班。 

“新产品刚研发出来,必须指导监督到位,否则就会浪费很多材料,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童超说,工作不只是为了报酬,有时候因为爱好,也因为感情,如果每项工作都谈报酬,工作就很难推动。 

从事生产主管以来,童超面对生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质量要求严,员工流动频繁等特点,充分发挥年轻、能吃苦、专业的优势,带领团队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 

“这小伙子很不错,是员工们的榜样!”提及童超,公司总经理王志明说,他很有主人翁精神,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在业务技能方面勇于探索,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很下功夫,且事事为公司着想,公司就需要这种年轻有活力的人。 

创新成常态 

“连接器研发往往走在前面,公司研发部门进行生产某种线束之前,往往都要仔细研究,看能否找到更好的设计方案。”虽然童超所学的专业是家电电路维修,但由于敢于钻研,逐渐从线束研发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工程师。 

2014年12月,福建爱普生公司的客户找到金龙科技有限公司为其制作专用测试工具,公司领导将任务交给了童超。他加班加点查阅最新领域的资料,进行设计研发。几天后,公司将设计的产品交给客户,深受客户好评。 

“我利用了家用电器中电视的遥控板上面的一个微型开关原理进行设计。”童超说,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只要认真思考,都会找出客户先前图纸中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不仅可以为公司加工提供方便,节省材料,还让客户使用更方便,节省开支,实现双赢。

2017年,童超带领公司科技人员,创新研发出了“连接线自动化装置技术”,并成功获得垫江县科委县级科技科研项目立项,并获得10万元资金补助。

“他很随和,但对我要求很严!”提及童超,他的徒弟徐御博很是佩服。虽然徐御博有时生产研发出来的图纸要按童超的思路修改好几次,总被批评,但他们却亲如兄弟。 

进入公司以来,童超充分利用所学,把知识变为动力,更把动力变成创新,把创新变为效益。面对这些,他说,青春很短暂,只有不断努力进取,才能让人生绚丽多彩,作为一名工程师,工作中更要让创新成为常态。

(况成林 垫江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