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掀起“馆校结合”热潮,关于“馆校结合”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这类研究大多以科普场馆与中小学校间的合作为研究对象,相较于有科研、科普实力的高校与科普场馆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出发,以产教融合为契机,结合科普场馆与高校合作的供需情况,谈谈双方开展深度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途径等。
一、双方深度合作存在的困难
目前,科普场馆与高校的合作主要是邀请大学生参与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即使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项目的合作,也存在合作深度不够,形式较为单一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缺乏一定的经费支持
科普场馆是面向全社会、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这就决定了科普场馆的运营管理工作,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而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最终目标。然而,任何项目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经费的支持,且目前科普场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尚不成熟,对双方合作的形式、内容、效果等都会带来影响。
(二)缺乏系统、有效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调动项目成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后,如何制定健全的保障机制,调动大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双方需进一步沟通、落实和完善。
(三)缺乏成熟的政策指导
科普场馆与高校的深度合作,目前除上海科普场馆、郑州科普场馆等国内少数场馆有初步尝试外,行业内尚无规范、体系化运行模式,可借鉴的案例不多,尤其是在科协体系和科普场馆业界的相关政策引导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对于与高校的合作方面基本空白,这为科普场馆找准双方的需求结合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挑战。
二、解决途径及建议
(一)上级主管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经费支持
科普事业的长远发展不仅需要科普场馆、科研单位、高校自身的建设,也需要相关主管单位(例如市科协、市科委、市教委等)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给予更多的行政、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双方的合作才有更大的创造力和驱动力。
(二)寻找“商业”伙伴,赢得企业赞助
重庆科技馆下设重庆科技馆管理有限公司,应有效利用这一企业化运营的机制,引进适当的社会捐助、商业赞助等,解决重庆科技馆因经费不足,而使活动质量、规模、效果、宣传力度达不到理想预期的困境,此外,也可向重庆市科协基金会寻求一定的资金资助。
(三)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系统、全面的项目合作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责权分明,并给予参与合作的项目成员合适的精神、物质奖励,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科普场馆与高校的深入合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政策、制度、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时间,且在合作内容上也需根据双方的实际需求,经过多次商讨、研究才能确定和合作,虽然任何事情都是开头难,但只要坚定信心,并朝着既定目标去努力,一定会逐见成效,这也是科普场馆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重庆科技馆供稿 作者:张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