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隆区巷口镇黄金村余家槽,一个近4000多平方米的羊舍,外墙上的牧羊图栩栩如生,“陇上羊蹄塞草烟”等高雅诗词句古雅逸趣,羊舍也无一丝羊粪的臭味。
细问之下,羊舍的主人谭华胜无比自豪地说:“我这羊舍的门道可多了!”
建立无害化生态体系养殖山羊
“他养殖的羊肉很新鲜,有嚼劲。”当地市民给予了谭华胜很高的评价。
“秘密就是半放养半圈养,再加上草料纯天然。”2012年,谭华胜组建了博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了标准化的羊舍,流转当地荒山1200余亩作为山羊放养区,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山羊喜食的青储玉米,这样既不破坏当地生态,又能很好的发展山羊产业。
配套设施完善后,谭华胜搞起了“山羊体系”。“山羊体系记录每只羊从出生到20斤到50斤的生长情况等。”谭华胜说,这样可以确保无近亲繁殖,提高了羊子的质量和抗病率。
在羊舍门口挂着一块“渝东南黑山羊养殖基地”的牌子,不远处还有谭华胜山羊养殖的科研基地和专家团队。谭华胜说,渝东南黑山羊是武隆地方品种,退化严重,科研就是为了保护壮大黑山羊,也让顾客放心安心,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生态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从羊舍往回走,小路两旁满是枝丫。
“我自己种了李子、葡萄、猕猴桃等水果,400多亩,品种丰富多样,涵盖了四季。不仅如此,果树下还间作套种了莲白、茄子、辣椒等蔬菜。”谭华胜说,水果蔬菜现摘现吃,十分新鲜,深受当地游客喜欢。
“除了新鲜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水果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原来,谭华胜引进了“高床生物发酵技术”,变羊粪为生态肥。谭华胜说,传统模式处理粪污,需要人工每天打扫。而生物发酵,山羊住在二楼,粪便经过通透的木板排到一楼,与米糠、秸秆等混合发酵。
发酵后,“变废为肥”,用作果蔬的肥料。不仅羊舍少了臭味,肥料也够好够生态,还节约了人工打扫成本,充分实现了循环利用。
谭华胜说,“科学的种养融合,羊儿长得肥嫩,果蔬也长得饱满水灵”。
科学种养殖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余家槽是谭华胜的老家,看着自己的产业终于扎根山乡,他开始盘算怎样才能帮乡亲一把。当地有贫困户43户,他们或无技术,或无资金。谭华胜思前想后,决定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谭华胜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因地制宜,对家中劳动力能够养羊,他便免费提供5-10只种羊,技术、管理全免费,同时谭华胜还与村民们签订合同,按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回收山羊。对于无力养羊的贫困户,谭华胜也支持其种果蔬,同样免费提供技术和肥料,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村民管理田间地头,种植出来的果蔬全部归村民村民所有,谭华胜再按市场价收购贫困户剩余产品。
“谭华胜不仅高价流转我们的土地,给我们提供种苗、技术,每年给种水果的人补助1500元,还以100元/天雇佣留守的村民干活。”当地村民说道。
“有能力尽份心出份力。”谭华胜望着山坡上的羊儿说道,他还准备着手修山羊科普馆、建气泡酒店,让当地老百姓越来越富裕。
(黄河春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