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关于科普场馆与高校深度合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2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近十年来,为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全国各地科普场馆数量持续增加,科普场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课堂,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长。然而在经历了行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后,其日常运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包括场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科学传播新途径、中小学科学教师进场馆开展情景化教学的参与度、高校资源与科普场馆的对口服务等问题,如何实现科普场馆的转型,拓展社会服务内容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场馆纷纷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科普场馆与高校合作现状

(一)目前双方合作现状流于形式

目前,为解决场馆人员不足等问题,许多科普场馆与当地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合作内容大多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科研资源、平台资源等,双方合作还有很大空间潜力可挖掘。

(二)高校深化产教融合需求突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建立集高端人才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的创新共同体,目前各高校陆续启动了与相关资源单位的深度合作项目。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科普场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伙伴之一。

二、科普场馆与高校开展深入合作的必要性

1.科普场馆丰富的展品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科研平台;

2.高校强大的科研师生团队为重庆科普场馆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双方合作平台的搭建,能够帮助重庆科普场馆走出目前专业人才缺乏、展品内容创新不足、教育活动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囧境,为重庆科普场馆在新时期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三、合作内容及方向

(一)共建科普传播推广平台

以科普场馆为主导,双方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合作项目和目标,组建项目团队,共同策划教育教学活动,创新科学教育新方式、新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得到了高校师生的专业性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科研成果获得了实践转化平台。

(二)共建数字化科普展示窗口

科普展览展示教育是科普场馆的重要功能。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科普场馆”是未来科普场馆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发数字化科普展教、科普视频等文创类产品,是打造重庆科普场馆科学传播的新方向、新途径。

(三)共建成果转化展示基地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导致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仅仅依靠科普场馆的常规展览展示资源以及配套科普活动向公众进行科普传播已远远跟不上时代需求。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将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创新思维等在科普场馆以展览展示、科普讲座、科普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开放,拉近科研与公众的距离。

(四)共建项目研究合作平台

双方成立项目小组,共同研发科技类展品、展项,申报教育、科技等部门资助的科技类项目及课题,共同举办科学教育类主题学术研讨活动,打造科普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五)共建职前培训实践基地

目前,国内高校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多针对中小学校,缺乏对口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工作系统长远的规划,学校教育与场馆严重脱节,学非所用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科普场馆与高校应发挥各自优势,可就科普场馆业务骨干、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技能培训,高校学生团体的职前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六)共建志愿者人才储备库

将科普场馆、市内高校优秀专业人才纳入到志愿者人才储备库,有利于为高校的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学生社会实践以及重庆科普场馆的运营管理、业务技能等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各自人才和资源优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推动双方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普场馆与高校的深入合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政策、制度、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时间,且在合作内容上也需根据双方的实际需求,经过多次商讨、研究才能确定和合作,虽然任何事情都是开头难,但只要坚定信心,并朝着既定目标去实施,一定会逐见成效,这也是科普场馆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重庆科技馆供稿 作者:张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