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工程。
近年来,渝中区科协积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作联系,指导辖区学校,多措并举,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着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科技后备人才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仅2017年,渝中区共组织、参加或开展了全国和市、区级各类科技比赛、活动、培训73项,其中比赛28项,活动25项,培训20项,并获得国家级、市级荣誉。人和街小学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以竞赛为重点,带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2017年,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积极参与机器人竞赛、陶艺捏塑大赛、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普征文大赛、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等常态化活动,并选拨优秀学生和科技教师参加市级和全国比赛。据统计,全区近万名师生参加了全国、市、区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共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2项,6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市级特等奖5项,市级一等奖65项,二等奖220项,三等奖438项,优秀奖73项,市级专项奖5个,3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教师,3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优秀组织单位,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裁判员。在第32届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渝中区获得各高校的专项奖12项,4位高中同学获得重庆大学自主招生名额,渝中区被评为市级优秀组织单位,渝中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被推选参评全国优秀组织基层单位。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和爱好
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区科协、教委、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加强与市级科普基地和其他社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如“重庆市科技活动周”的展示活动、社区科普大学的培训活动、科普校园行活动和科普研学等特色科普活动,做好科普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发挥了作为重庆市科普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2017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基地派出的科普教师,携带科普项目参加了由市科协主办的“科普班车进区县”主题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区每年以“科普进万家,连接你我他”为主题,组织科普志愿教师走进社区,为广大群众和社区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上清寺曾家岩社区、两路口枇杷山正街社区、解放碑大井巷社区和菜园坝平安街社区的居民进行科普讲座、科普互动体验活动等系列活动,近2000多名社区居民参加了环保手工、剪纸艺术,纸花艺、纸雕画、软陶艺术、纸模服装、风筝制作、篆刻等科普体验活动,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资源共享,创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培训为渠道,提升科技辅导员技能
着力构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组织了全区各校优秀组织工作者和科技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科技培训。组织全区科技教师参加了市级素养大赛培训、市级创新大赛培训、市级机器人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市级智力大赛培训、市、区级科技模型大赛培训等,同时,组织专家深入各个学校,开展科技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和工作指导。
在渝中区第十二届陶艺捏塑大赛中,渝中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承担了赛前学生和教师的培训工作,14名老师承担了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区近3000名学生和辅导教师的赛前培训。
以科技特色学校创建为手段,示范带动科技创新教育
区科协、区教委每年投入专项科技教育经费,进一步完善了科普教育所需的经费、场地、设施设备、工具器材、图书资料等,为提高各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渝中区科技特色学校评审指标》的评选办法,评选出了4所渝中区科技特色学校,有效地带动了辖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同时,区教委用专项经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学生进行了表彰奖励;设立的科技创新“区长奖”,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优先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绿色通道”。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