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华是黔江区辣椒协会的会长,他先后南下广东打工、进过鞋厂、开过网吧、干过销售、当过采购员,凭着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动农民种植加工产业致富,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思乡情结,创业萌生
李清华今年41岁,他先后做过鞋子、开过网吧、干过销售,当过采购。2007年,他在当地结婚生子,还开办了一个食品加工厂,开上了小车。“当时有车有房,有妻有子,广东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了。”李清华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乡情结,生性爱辣的李清华热衷于吃家乡的渣海椒,特别是母亲做的,每每让他想起贫困的故乡。每年春节回家,李清华每顿饭都要吃渣海椒,返粤时,还要带上一大罐。有时候,在心中总是冒出:如果有一家厂生产渣海椒就好啦。想只是那一瞬间的念想,毕竟家乡不具备开发条件和环境。2010年春节,李清华返乡探亲时,白石乡领导找上门来,言辞恳切的希望他能回家创业办厂,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经过再三考虑,李清华下定决心返乡创业。“亲人朋友都劝我回来,广东虽好,毕竟没有归属感,再说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我也乐意。”李清华道出了返乡的初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李清华在老家附近立马租下一片地,投资500万元建起厂房、车间、生产流水线,成立了白石乡第一家农产品加工类企业—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中河村建立生产线集中加工渣海椒,并且逐渐发展成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协会带动,实施辣椒产业化发展战略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2010年,李清华带头组建了黔江区辣椒协会,协会组织会员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大力推行科学普及的同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首要目标,开创出由辣椒协会组织协调、龙头企业带动、会员参与的捆绑式发展思路,形成“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订单合同和最低保护价的方式,给种植户市场销售上的保障,大大抵御了市场波动性风险;通过土家渣海椒、辣椒酱、剁椒、干辣椒等产品的深加工,丰富了产品种类,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条,扩大了对外影响力;通过培育中介组织,加强与基地会员的抱团发展,为种植户提供市场购销、市场分析、信息共享、技术引进等服务;实施品牌战略,协会已引导龙头企业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送饭宝贝”牌商标,并于协助提交了重庆市著名商标的申请材料;以协会牵头对黔江生产的辣椒实施地理标志商标保护,并授权给会员使用。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销售市场化
李清华引导企业会员开展土家渣海椒、辣椒酱、剁椒、豆瓣酱等产品的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领会员闯市场,通过对外联系客商、设立销售点及规范市场管理,搭建和完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覆盖重庆、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13省市;狠抓电子商务,产品入驻淘宝、阿里巴巴、供销e家、京东等平台;并与100家网店开展合作,授权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形成了涵盖农批市场、餐饮、学校、商超、特产专卖、电商等6大渠道的市场营销体系。
示范引领,助推脱贫攻坚
李清华组建了黔江石黄片区为中心的优质辣椒生产基地12500余亩,带动4328户从事产业发展,年产优质线椒2.5万吨,基地年产值达5100多万元;推广新产品3个,新技术2项,发展辣椒科普试验示范基地5个,科技示范户437户;到2017年底,带动了当地860户农户脱贫致富,其中建卡贫困户220户。
2015年,李清华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科普益民先进个人”,2016年辣椒协会获得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奖补表彰,2017年辣椒协会获得全市升级版农技协奖杯表彰。重庆卫视、黔江电视台先后为他作了专题报道,华龙网、新华网、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国内主流媒体对辣椒基地和协会多次进行过宣传报道。
(张永秀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