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周晴:立体种养“枇杷园”辐射周边脱贫

发布时间:2018-01-19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周晴是黔江区黑溪白沙枇杷协会的会长,他开过超市,创建了“枇杷园”立体养殖基地,用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带动农民产业立体种养致富,辐射周边贫困户增收,有效推动了国家级贫困村整村脱贫。

上门女婿看上这块“宝地”

周晴是浙江温州人,之前在家乡开过超市,月收入2万多元,30岁那年,周晴认识了老家在黔江区黑水镇的妻子王洪,2008年年初,两人喜结连,婚后,他便同王洪霞一起来到黑水镇,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有很大的潜力,2011年,他便从浙江引进白沙枇杷新品种在改革村的200亩土地上种植,为增加土地利用率,他又开始在林间套种南瓜,但效果很差;2012年伊始,黑水镇政府推广“林下经济”,这一新思路,瞬间破解了周晴的难,“要养,就应该养草和虫的天敌——鸡。”周晴盘算到,鸡吃虫子可以防虫护林,粪便可以育肥林地,他于是从湖北等地引进良种乌皮鸡4000只,在枇杷林进行放养,“饿了吃青草,馋了吃虫子,再辅以玉米、豆粕等。”周晴说,从2014年开始,枇杷树经过3年的育苗期后,开始结果,小鸡仔也正好长大;2015年5月,周晴经营的白沙枇杷开始成熟,肉质细嫩、甜美可口的枇杷立即吸引了重庆黔江等周边市民的注意,自驾前往枇杷园摘枇杷的市民络绎不绝。“2万斤枇杷完全不够采摘,根本就不需要往外销售。”周晴说,20元一斤的价格也不愁销路,加上田园土鸡的存在,自己捉鸡、买鸡的市民更是让采摘游多了乐趣,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发挥科技示范作用,辐射带动产业整体推进

2012年,周晴在黑溪镇建立黔江区黑溪白沙枇杷科普示范基地,集成开展枇杷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和以枇杷裂果病、灰斑病等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对枇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索,主要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果园生草、生物蓄水、避雨栽培等几个方面的课题开展研究。针对海拔高度、坡向差异、土壤结构、生物配方等开展枇杷病虫害病理发生的关联分析和防治研究。2016年,周晴为了规范化发展壮大产业,又带头组建了黔江区黑溪白沙枇杷协会,会员达到50余人,并辐射带动全区6个乡镇的2500户种植白沙枇杷1.5万亩,同时为周边酉阳、秀山、彭水和湖北咸丰等区县白沙枇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示范引领带动,助推脱贫攻坚

2015年以来,围绕区镇脱贫攻坚目标和精准扶贫要求,周晴开展了建卡贫困户枇杷栽培技术专业培训,吸收他们到基地务工学习技术,免费向当地15户建卡贫困户提供种苗2500株,并定期现场指导传授管护技术。如基地帮扶的庞家格、罗云华、陈起华等5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户平年收入达15000元以上,通过枇杷种植销售,户平收入12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

延伸创办种植基地,推动贫困村整村脱贫

周晴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在区科协的引领下,实施产业扶贫与科技帮扶有机结合,先后在冯家马林村、阿蓬江细水村和中塘迎新村等3个贫困村建立了以白沙枇杷为主体的3个产业科技示范片,示范基地总面积达2000余亩,今年开始投产,预计可产白沙枇杷1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2016年底,有效推动了国家级贫困村整村脱贫。

2016年,周晴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科普益民先进个人”,重庆卫视、黔江电视台先后为他作了专题报道,华龙网、新华网、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国内主流媒体对白沙枇杷基地和协会进行过宣传报道。

(张永秀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