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普及已经成为了提高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环节。科技馆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重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近年来,随着科技馆教育职能的逐渐加强,国家对科技馆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科技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通过对云贵川渝等“三省一市”11所场馆的实地走访,以及对调研场馆、小学校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来源参考中国科协九大代表调研课题数据分析报告),相比较而言,西南地区科技馆发展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开放程度、教育资源的制约,仍处在不平衡的发展时期,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不管是科技场馆建设时间、建设数量、经费投入、场馆运营和管理、展教活动的开发、学校科学课程的政策支持、科学教师激励机制等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在科学教育理论创新、活动创新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针对该类问题,对区域内科技馆科学教育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区域内(以西南地区为例)科技馆要转变观念。
区域内各地科技馆需要转变“重展轻教”“以展代教”的观念,不仅在场馆建设过程中要把科学教育活动开发放在与展示展览同等重要的地位,更要在场馆运行中把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基于展览展品资源开展大量、丰富多彩、高水平的教育活动,才是充分发挥了“舞台”和“道具”的作用。
二、加强场馆间区域科学教育联盟,省级场馆要做好引领示范作用
西南地区科技馆由于地处相同或相近区域,馆内外的科学教育环境比较接近,在区域内形成科学教育联盟,建立资源开发、共享和服务平台,加强交流和示范推广,比与其他地域的场馆学习交流的效果要更好。
省级场馆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搭建共享共赢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内容涵盖国内外科学教育理论科研前沿、教育活动案例、课程、展教具资源等交流分享,资源互补,以大带小,协同发展。
活动方案和教育课程则可以采取实地交流和远程网络交流的形式,展览教具可以采用赠送、租借和互换的形式,流动起来,利用起来,发展起来。
市县级场馆的展教人员可到省级场馆学习培训,省级场馆优秀人才也可以主动到地市级、县级场馆宣讲,送教上门,对于自身也是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三、做好“馆校结合”用户需求分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品牌建设,注重在学校的宣传推介工作
科学教育活动要注重品牌建设,特别是市县级场馆人力物力有限,应集中优势资源,西南地区各级科技馆受地域、人才、经费等限制,结合本地特色资源,打造至少1个品牌项目,做精做强,做出特色,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做好学校的宣传推介工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并扩大科技类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构成
制定以科普展教效果为核心的科技馆评估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科技类馆教育水平量化评价体系并与薪酬挂钩,鼓励和激发展教人员主动学习和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定向联系一些高知单位或科研院所、大中小学校,吸纳这些单位的退休或在职人员进入志愿者队伍,为场馆科学教育项目的开展建言献策,同时了解志愿者的需求(物质的不一定最重要,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荣誉感的精神奖励也同样重要),制定合适的志愿者管理、激励制度。另外,在已有的志愿者中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增强粘性和忠诚度,在岗志愿者口口相传,亲友熟人相互间的推荐,也是发展志愿者队伍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
重庆科技馆供稿 作者:张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