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谢洋武: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人

发布时间:2017-12-2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垫江县科协五大代表谢洋武

谢洋武,男,35岁,重庆捷力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垫江县科协五次代表大会代表,2016年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重庆十佳农民工”称号,2017年被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

爱岗敬业树榜样 

工友眼中的谢洋武,视学习为“第二工作”,他始终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总是孜孜以求不断“充电”,在工作之余他通过自学,熟练掌握了UG(三维绘图软件)、Mastercam(数控编程软件)的应用。2015年获广州五羊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全国供应商QCC技术成果银奖;2013年获上海新大洲本田摩托公司全国供应商QCC技术成果优胜奖;多次获重庆捷力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年度QCC技术成果第一名。 

谢洋武所在的机加车间承担着大量生产任务,因为轮毂生产的连续性,产品流转往往都是急件。 

为保证加工质量,及时完成生产任务,谢洋武总是主动加班,创新开展项目研发,并积极和工友们进行技术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他通常全月无休,仅2017年以来就加了100多个小时的班。同时,从2002年进入公司后,他创新的项目达到12个,在全厂树立了“爱岗敬业”的形象。 

久而久之,很多工友便以他为学习榜样,倪永强便是其中一位,在谢洋武的带动下,2015-2016年,倪永强攻克了3项技术,分别解决了UM125-H产品加工困难、拉刀易断裂、缓冲孔单边的技术难题,为公司节约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轻人有这样一股‘干劲’难能可贵。”该公司机加车间主任李华说,机加生产的任务重、工作辛苦,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而在谢洋武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任劳任怨的创新精神,也为全车间的工人树立了创新学习的榜样。 

如今,该车间学习氛围浓厚、凝聚力增强,大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一致肯定。 

技术帮助暖人心 

当工友遇到困难时,谢洋武总是挺身而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被工友们称为“热心肠”。 

杨忠是谢洋武同一个车间的工友,杨忠刚进车间时由于技术不过硬,经常无法完成车间规定的单机产量和产品质量要求,差点被公司“炒鱿鱼”。在杨忠失去信心时,谢洋武单独找到杨忠,与他沟通交流,将自己在当学徒时的经验和技术与杨忠分享,并“手把手”教授杨忠技艺。 

日积月累,杨忠不但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和产品加工技术,个人产量和做工质量逐渐名列车间前茅,并在谢洋武的帮助下,杨忠还成为了机加车间CNC工段的调试员,多次被评为车间优秀员工,熟练掌握了CAXA(二维图绘制软件)和Mastercam(数控编程软件)的应用。 

杨忠是谢洋武帮助过的工友之一。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谢洋武的身影。 

积极创新促效益 

在公司,谢洋武是名副其实的“创新达人”。2002年,他刚来到公司当学徒期间,就勤练技术。“刚面对车床时,做一个过渡圆角,就得花上30分钟,而师傅们只要分分钟!加工一个轮毂,老师傅们需要两分钟,我就得花20几分钟。”谢洋武说:从那时起,他就牢牢记住了一句话,做一名技术工人就是要专注、勤快加钻研,每一分进步就是一次成功! 

随后的几年里,谢洋武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特别是在2016年里,谢洋武对产品气门孔加工工序进了创新性改善。 

据介绍,气门孔加工工序是该公司产品加工的一道瓶颈工序,常产生物流堵塞,工人需要长时间加班才能完成生产任务。加工一件产品的气门孔时间为19秒,加工效率低,由于工人是近距离加工产品,加工时产生的铝屑飞溅,经常烫伤手部和颈部,劳动强度特别大。 

因此,谢洋武大胆设想和构思,设计出了全自动多工位气门孔加工设备。改善后,加工一件产品气门孔时间由改善前的19秒下降到8秒,加工效率提升了57.8%,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加工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通过核算,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人民币约19万余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谢洋武慢慢掌握了轮毂加工所用的10余种设备操作技能,熟知不同产品加工流程,精通产品每个工序的加工工艺,也从一名熟练工,成了师傅,当了班长,凭借一身过硬的本领和精雕细琢的精神,成长为公司的“技能大师”和县科协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尽管集市级、县级多项荣誉于一身,工作中的谢洋武依然一丝不苟,生活中的他依旧低调谦和。谢洋武说:“能当上县科协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对于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鞭策,在一线当工人是辛苦忙碌的,很多人中途放弃,但我愿意坚守在自己平凡的机加工岗位上,团结公司科技人员,做一名‘痴心不改’的技术工匠……”

(杨槐 况成林 垫江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