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张铁军:一颗恒心为科研

发布时间:2017-12-18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张铁军正在做实验

在重庆文理学院宁静清幽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授:自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静谧中甘守寂寞,在潜心治学、科学探索中竞显风流。他就是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高级工程师张铁军。

张铁军教授曾是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烟台大学的高级工程师,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2011年8月来到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一直担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了让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张铁军数十次深入车间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先后为永川多家机械业企业解难题,被称为“业界的法医”。他的工作经历让同行自愧不如,但他总是谦逊地说:“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不能囿于‘重理论轻工程’传统思维惯性,要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企业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倾心耕耘育英才

从199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为了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张铁军在担任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时,还成为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后。作为重庆文理学院一名负责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授,他一直倾心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带领学生进入车间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平凡的工作见证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贞。

匠心为师,对学生负责,是他工作的态度。敬业的张铁军教授,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早上8:00不到,实验室里已有他忙碌的身影。晚上10:00已过,他仍不舍离去。他用最多的陪伴,最踏实的态度,努力将他的工作做到极致。他常说:我们搞研究的必须精益求精,没有上下班时间之分。

走心为上,是他教育的秘诀。张铁军教授在上课时,总是提着他的“百宝箱”。把自己在企业收集到的材料,与学生们一起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茁壮成长铺出了一条星光大道。

桃香李艳,是他最好的回报。如今,张铁军教授的学生已在各行各业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在他的教育下,曾浑浑噩噩度日的学生,找到努力方向,成为了机械工程师;曾经的“问题生”,越来越阳光积极,成为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深入车间解难题

2016年夏天,作为永川本土企业的星华预应力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与委托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为加工的差速器出现的裂痕而争执不下。正在企业做调研的张铁军教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拿着样品回实验室研究。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张铁军教授终于找到了原因:差速器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因为上一个环节的工人在细节控制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当,使得下一步加工过程中出现裂纹。正因为如此,永川本土企业的星华预应力有限公司才保住了订单。

近年来,张铁军教授为星华预应力有限公司一样的机械业企业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他面对永川企业失效分析的燃眉需求,虽然此前几乎没接触过,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促使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潜心钻研失效分析理论与案例。在完成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学以致用,数十次深入车间现场调研,先后为多家永川的机械业企业做“业界的法医”——零部件的失效分析,解企业之困受到表彰;与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提高舰船用针阀使用寿命的研究,他勤勤恳恳践行“产学研”服务永川企业的事迹成为典型。

“工科教师应面向经济主战场,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与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当今中青年教师成为工科教师的主体,其来源较单一,其经历主要是‘从校门到校门’,真正做过具体工程项目的甚少,也缺乏工程实践,囿于‘重理论轻工程’传统思维惯性,致教师的工程能力先天不足:轻视实践、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工业流程的认知,而且其根本看不起失效分析这类涉及专业面范围宽、因素多,繁琐、耗时、费力,不容易出论文的技术‘活’。故能或愿意给企业解决这类实际工程问题的凤毛麟角,工科教师受论文价值导向的影响,‘远离工程倾向’严重,仅热衷于虚拟模拟或理论研究,一味追逐SCI论文而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在谈起工作时,张铁军说,作为一名机械类的教师,必须深入车间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在实践中让学生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产学研”服务企业

据了解,当前企业的工程人才大多存在如下问题:高层次人才短缺;中小型热加工企业基本上没有本科生,研究生更稀罕;年产值5亿元的优秀民营机械企业,技术员的比例不到员工人数的1/5;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材料工程人才流失率偏高;现有的技术人员大都缺乏提升产品内在质量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张铁军教授从企业工程实践中提取研究课题,指导2名在职研究生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只知道实践的“老手”,成长为一个个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今他的徒弟们个个成长迅速,刘亮、陈铭明等学生均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在职研究生刘亮已经毕业,晋升为高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产学研”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张铁军教授还系统地主讲金属学与热处理等6门课程,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编出版教材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5篇被SCI、EI、CPCI收录。主持区攻关项目1项,结题1项;主研市教委、科委课题3项,横向课题多项。获永川区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讲(液态金属成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技人才高级培训班及重庆市高培班6次;开设主讲汽车与汽车文化教育课十年,受众学生累计超过2000名,成为了一名受学生欢迎、受同行肯定的优秀教师,他用自己的才情、智慧、专注和爱心,编织出了教育事业的幸福天空。

永川区科协供稿 作者:周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