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汪运彪:用科技让农业增效

发布时间:2017-12-0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技能够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生致力于农技推广,我无悔!”永川区第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区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站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汪运彪接受采访时说。

汪运彪现年51岁,重庆市土壤学会、重庆市农学会、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永川区农学会会员,永川区粮油生产土肥专业技术专家,在三十年的农技推广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不断提高全区粮油生产力水平和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素质,为永川农业发展和农技推广事业默默奉献。

埋头苦干推广技术

汪运彪1988年7月从四川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毕业,进入原永川县农业局土肥站工作,现任永川区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站支部书记。在三十年的农技推广生涯中,他带领土肥、农技、植保等方面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努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认真解决农业、农民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与难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贡献才智与力量。

“经过十五六年的推广,永川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到95%。”汪运彪对近年致力于测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成果十分自豪。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劳苦耕作的真实写照,一年收成如何全靠老天眷顾。2000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成为农技推广的一种新技术,可以改善土壤,培肥地力,让农民种田走向精细化。

起初,汪运彪动员一位愿意尝试新技术的农民,在其承包的100亩农田里作试验。经过一年的试验,效果很理想,土质有改善,产量比习惯性施肥提高了10%。第二年,汪运彪及其同仁们选择了五间、朱沱、何埂、来苏等上千亩农田作示范片,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三年,更争取到重庆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全区各镇街全面推广。

技术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为了摸清全区各地块的土壤肥力状况,他与粮油站农技员分成三个组,深入永川田间地头采集土样1万个,一一化验分析,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情况全部记录在册,对测土配方施肥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

永川试点全国推广

2016年农业部一号文件里提到的“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水稻目标价格保险”,都曾率先在永川试点开展。而这也是汪运彪主抓的工作之一。

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让农民不再整田、育秧、栽秧、甚至水稻的田间管理和收割都不用自己动手,只需把水稻生产交给新型服务主体,向其支付一两百元的劳务费,就可以“坐地收粮”,当“翘脚老板”。2015年以来,永川开始推广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2017年实际完成粮油作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58264.994亩,培育新型服务主体40个。明年试点项目在水稻、油菜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继续新增高粱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机肥增施+社会化服务施用技术、稻谷烘干社会化服务、茶园秋季修枝整形(修剪)社会化服务等4个项目,实施面积将超过20万亩,参与项目的新型服务主体将超过50个。永川试点经验得到重庆和农业部的认可,引得涪陵、垫江、潼南等周边区县纷纷前来学习。

“水稻目标价格保险参保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从最初的1.5万亩,到3.6万亩,再到现在的5.1万亩。”汪运彪介绍道,每年,粮油站都将和保险公司到大型批发市场实地调研,确定统一的保底价,一旦收购价比保底价低,保险公司将为农户的损失“买单”。

“目前,我们正在推广的茶叶有机质替代化肥项目,是重庆争取到六个农业部项目的其中一项。”汪运彪说,永川已在永荣茶厂等5个茶厂上万亩茶叶基地里实施。

据统计,这么多年来,汪运彪先后主持、承担或推广完成了“超级稻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产油大县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增产技术”、“中稻—再生稻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水稻万亩高产示范创建”、“再生高粱栽培技术”等部、市、区级技术项目近100项,应用面积1000多万亩次,累计增产粮食2亿公斤,为永川区2006、2009、2010、2013、2015年度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做出了较大努力,获得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重庆市农业局、重庆农技推广总站等丰收奖、先进个人奖16项次,其中有被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授予的“2007年植保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被重庆市农委授予的“重庆市首届最美农技员”。

编撰成书推广经验

翻开《永川区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农民培训读本:水稻高产高效与绿色无公害生产系列技术》一书,里面涉及到土肥技术要点全是由汪运彪编撰的。“总结经验,编撰成书,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农技知识。因为,我们在实践中讲述的面比较小,但写成书、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就能让更多人见到,知晓先进技术的成果,可让科技成果最大化。”汪运彪说。

30年来,汪运彪一直认真总结经验,坚持撰写各类学术报告、论文和书籍,向更多的人推广农技科学知识。据统计,他撰写了技术报告、实用技术、生产性指导意见等文字材料近300余份,认真提炼总结积极撰写的理论研讨性文章共10篇,先后完成了《加强我市农业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建设势在必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标准及经营机制研究》、《稻赤斑黑抹蝉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关于永川“撂荒地”问题的调查报告》、《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及对策》、《永川区土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对策》、《永川区耕地质量建设及地力提升对策研究》、《永川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问题及对策》等论文。这些论文及科技文章为永川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汪运彪表示,“只要能够用科技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得。今后,我也将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农技推广的工作中去,继续普及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