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重庆大学学生核学会成立大会在虎溪校区综合楼DZ126成功举行。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大学科普》杂志执行主编靳萍作为重庆大学学生科技社团指导老师参加大会,重庆大学团委学生社团中心陈洁主任、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潘良明教授、党委副书记徐方正、以及核能系主任王锋副教授、步珊珊、马在勇等教师参加了此次大会。
为青年学子建平台
重庆大学学生核学会从筹备到成立得到了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的悉心指导,《科普》时报对学生核学会的成立进行了报道。成立大会上,社团指导教师王锋副教授指出,重庆大学学生核学会的成立弥补了重庆大学及西南地区在核科学领域高校学生组织的空缺,为重庆大学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交流国际核科学前沿的平台,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成为核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参与者,会激发大家对核科学与技术的兴趣。王锋老师对大力支持重庆大学核学会建立的靳萍老师表示感谢,并转达了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助理梁金龙老师对重庆大学核学会成立的祝贺。梁老师邀请重庆大学核学会会员免费加入中国核学会。王正权社长阐述了社团的宗旨、活动目标和具体内容。并表示校核学会将积极参与中国核学会举办的各类学术、竞赛、科普等活动,为我国核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贡献力量。
为重大光芒添希翼
“有人说,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我觉得,没有参加过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生活才是不完整的。”重庆大学团委学生社团中心陈洁主任在成立大会上这样说道。她指出尽管重庆大学现有社团近300个,但其中科技类社团较少,因此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类社团建设与发展。她举例说重庆大学现有科技类社团包括3D打印、赛车、航模等,但少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如学生核学会这样的社团。陈老师鼓励学生核学会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成为重庆大学学术类社团的代表。
为大地母亲织绿裳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带头人潘良明教授在成立大会上做了“清洁无排放的核能让祖国大地更美好”的专题报告。潘老师从核能发电的原理讲起,对比了火电、水电、风电等其他能源,阐述了核能的清洁、无排放等特点。他举例说一公斤铀矿就可以发5万度电,相当于1.6万公斤煤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每年要消耗约300万吨的原煤,而一座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30吨核燃料,后者仅为前者的十万分之一,说明核能能量密度极高。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核辐射问题,潘老师做了通俗易懂的解答:“我国规定核电站周围辐射平均剂量不得大于1毫希每人每年,实际测量结果约为0.02毫希每人每年;而从北京到欧洲乘坐飞机往返一次,受到的辐射剂量为0.02毫希每人每次,胸肺透视检查为0.2毫希每次。可见我们日常生活受到的辐射有75%来自于自然界,20%来自于医疗,只有0.25%来自于核电,其影响甚微”。关于核安全问题,潘老师阐述了核电站的三重防御体系,并以生活中的啤酒和高度白酒为例,说明核电站所用核燃料为低浓度的铀235,根本不存在爆炸问题。潘老师旁征博引,由浅入深地为我们讲解了核能为人类、为地球带来的重大利好,同时也对核能的美好明天做了展望,希望更多有志学子能够加入到建设发展核能以及核科学技术研究的队伍中去。
最后,成立大会在广大师生、学会会员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相信在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的指导和重庆大学团委的带领下、在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核能系全体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重庆大学学生核学会定能成为重庆大学学术平台的中坚力量、西南地区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传播者。
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