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李家德:武隆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科技传播者”

发布时间:2017-11-0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在武隆区活跃着一位老科技工作者。他退而不休指导武隆区的果农、瓜农种植等技术,助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为武隆区活脱脱的“科技传播者”。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玺晟农业技术服务所负责人——李家德。

2015年11月起,70多岁李家德来到武隆区鸭江镇青峰村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指导当地南方早熟梨科学栽培技术和科学管护技术,让种植农户品尝到了“科技兴农”带来的甜头。

解决问题助农增收

“青峰村种植了几百亩南方早熟梨,但果农始终没有见到效益。我来后,看到梨子树基本上都得了锈病,在树干上长出了毛状物,当地果农还认为是毛毛虫,就买杀虫药来打,结果药都用反了,怎么能治病嘛。”李家德说,有些梨树不定干、不拉枝,有些套种玉米等高杆作物导致梨树阴闭没空间,究其原因就是果民根本不懂南方早熟梨的种植技术。

在解决锈病难题中,李家德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李家德说,“当地栽种的早熟梨就是单一的翠冠梨品种,没有授粉树,导致梨树基本上是光开花不结果,且少而小。于是,向果农推广梨花人工授粉技术。然而,在当地未有过人工授粉的先例,老百姓基本持怀疑态度。”

李家德说,未了打消当地果农的顾虑,他选择了敢于吃“螃蟹”的10多户梨农,200多亩梨园进行梨花人工授粉技术“实验”。

一个多月后,曾经不挂果的梨树基本挂满了枝头,且个头还比原来的大。就这样,当地梨树人工授粉技术就推广开来了。此后,李家德便成了当地梨农的“技术专家”,只想遇到栽培、管理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便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李家德求助。李家德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大脑里的技术传授给果农。

如今,青峰村的梨树长得枝繁叶茂,翠冠梨的亩产量达到了一千余斤,切实增加了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渠道。

指导培育富硒水果

有机食物中的硒,被称为“长寿元素”和“抗癌之王”,食用富硒水果后能够实现补硒元素、增进身体健康。

在今年,武隆区仙女镇白果村种植的梨子、葡萄、西瓜等高山水果,送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硒元素含量分别为0.031毫克/公斤、0.021毫克/公斤、0.046毫克/公斤,按照国家规定天然硒食品(水果)指标0.01-0.05毫克/公斤标准,试种水果已达到了富硒水果标准。(国家规定天然硒食品(水果)指标为0.01-0.05毫克/公斤)

13年前,李家德在永川区成功培育出了富硒SOD西瓜,获“西瓜科技突出贡献奖”。来到武隆区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后,李家德将研发20多年的富硒西瓜种植技术也带来并向当地果农无偿传授。

“这些富硒水果的种植,离不开李家德倾心指导和尽心尽力的培育。”武隆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初在富硒西瓜培育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支持李家德在梨、葡萄种植中培育富硒产品。现在,我们挂上了“武隆区高山富硒水果标准化栽培科普示范基地”牌子,以后将继续推广普及富硒水果的生产技术,让武隆的高山水果发展再迈进一步。

培育人才带众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家德手把手指导当地果农种植、管理技术的同时,还大力培育乡土技术人才,通过乡土人才的技术指导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也让乡土人才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近两年在李老师的技术指导下,当地果农偿到了种植翠冠梨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更多老百姓掌握了科学种梨、科学管梨的技术。”武隆区农委下派到青峰村的第一书记黄建林说,在李家德的悉心培育和指导下,当地果农基本都掌握了种梨、管梨的技术,也成为了村里果树种植的能手,不仅老百姓自己能靠科技兴农,而且还能指导周边的果农增收致富。

两年来,在李家德带动下为武隆区培育技术人员10余人,科技示范户近20户,真正成为了武隆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科技传播者”。

(黄河春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