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古稀老人闲不住 带头种出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7-10-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巫溪县核桃产业发展带头人董友申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巫溪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目前核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县的重要经济产业。说到巫溪核桃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起一位古稀老人——董友申。董友申现年76岁,巫溪县上磺镇四湾村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虽然年过古稀,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巫溪县的农村产业发展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带领家乡的3000多户父老乡亲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嫁接种植核桃树30000余亩,并创新模式,让贫困户“零成本进入,零风险发展”,从而使1000多户贫困户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道路。

董友申介绍嫁接技术
 

感念家乡情 回报家乡恩

董友申是土生土长的巫溪人,是一位敢闯敢拼、善于学习、踏实肯干的硬汉,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因为做酱油生意成了“万元户”。巫溪水土养育了他,成就了他,他也一直不忘这份恩情。他膝下育有六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并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均有一定的成就,先后创办了家荣液化气有限公司、知音国际香港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有一定经济基础。董友申常常教育子女要情系故土、反哺家乡,尽最大努力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走出困境,为家乡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巨变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董友申的引领下,孩子们也变得更加知恩、感恩。在2008年,已经67岁的董友申和儿子董粮银一起投身家乡建设事业,共同出资158万元成立巫溪县银汉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特色种植业,为家乡的发展不遗余力。

为解家乡困 苦研核桃经

巫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大量人口外出打工,而荒废了家中的一亩三分地。随着外出务工难、失业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很多老百姓找不到谋生的出路。巫溪县是生态农业发展县,适宜载种核桃等林果经济作物,但是原来载种的都是些老品种核桃树,树虽大但是不见挂果。面对百姓发展难、核桃树挂果难等问题,董友申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反复琢磨,他萌生了外出学习种植核桃先进技术,学成回乡指导老百姓发展的念头。于是,从2012年起,已经年过70的他每年到河北省德胜农业有限公司学习核桃树嫁接、栽植和管护等技术,终于攻克本地核桃不挂果的技术难题。

奔走田地间 实干为富民

董友申学习嫁接术学有所成后,组建了自己的技术指导团队,团队有9名核心技术人员。从2012年开始,他们先后到白鹿、中梁等乡镇嫁接1000余亩、2万余株核桃树。在技术更加娴熟和嫁接挂果后,又在田坝镇的5个村嫁接核桃树10000余亩,嫁接技术在全县很多地方受到群众欢迎和得到有效推广。2014年,,在上磺镇四湾村栽植清香核桃1万株,面积500亩;建成清香核桃苗圃20亩,育苗超过10万株,栽植嫁接苗20万株。2015年,在全县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董友申又带头在家乡上磺镇的青庄、焦山等村种植核桃500多亩,带动群众种植1580亩。2015年9月,在上磺镇的贫困村严家村建设起占地350亩的巫溪县核桃产业示范园,带动严家和比邻的石峰、上磺村种植核桃2350亩。在董友申的示范带动下,上磺镇的村民种植核桃7000余亩,全县种植核桃3万余亩,至此巫溪县告别了往昔的老品种核桃树不挂果的历史,随着嫁接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使用,到处可见的是硕果累累的新场景。

破冰垫巨资 助民来脱贫

自全县乃至全国上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董友申就一直在思考怎么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拥有长久稳定的生财之道。最终他决定以向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核桃树种苗,贫困户出劳力和土地的形式,帮助广大的贫困户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待核桃挂果丰产后,一颗树回收1斤核桃、连收5年以抵销前期成本投入。目前,董友申以该模式已与全县的10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发展协议,前期垫资已达300多万元。预计丰产后,每亩净产值将达5000多元,可为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0元左右,将显著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增收,有力地助推巫溪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为谋长远计 完善产业链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县的核桃产业蓬勃发展,累计种植总面积超过20万亩。销售渠道又成了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董友申又大刀阔斧地干起了核桃加工产业,并联系好了下一步的销售渠道。在中共巫溪县委、巫溪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董友申正在巫溪工业园区建设一个占地25亩的核桃加工厂,该厂将对在全县各地收购来的核桃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榨成核桃油或者制成核桃仁,再销往外地市场,目前已于与香港的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保障了核桃制品销售渠道的畅通。目前,董友申还在严家村建设生态农庄和农耕文化体验中心,预计总投资达2000万元,该举措也将进一步完善核桃产业链,提高核桃生产附加值。

(邹小龙 李秀 巫溪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