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张小林:种植生态稻谷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2017-10-24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今年50岁的张小林家住武隆区火炉镇万峰村,小平头、憨厚、朴实、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是他对别人的第一印象。这位只有小学文化,却经历打工、做猪贩而转行种植生态稻谷的老实庄稼汉而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朋友电话萌生种植梦

种稻谷之前,张小林打过工、做过猪贩,妻子则在家种庄稼,照顾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家子的生活倒过得有滋有味。

可在2012年的秋天,张小林的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老张,你帮我收点正宗的‘张家坡’大米,有多少收多少。”2012年的一天,张小林接到朋友的电话,让他帮忙买“张家坡”大米。

“万峰的‘张家坡’大米很出名,追溯到古代,‘张家坡’大米更是作为贡米进贡到皇宫里。”张小林说,他一直就觉得“张家坡”大米好吃,而且曾经名气很大,但是,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变高,村民们种的稻谷,逐渐因产量不高,收益低,而被摒弃。

朋友的这通电话让他发现了商机,万峰村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种植稻谷,而且海拔适中,气温不高,森林覆盖率高,光照不强,种出来的稻谷颗粒非常饱满,打出来的大米口感滋润,更有韧性。

于是,2013年,张小林在万峰村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6亩田,开始种植稻谷。

“才开始,村民笑我傻,妻子跟我吵,担心我做赔本买卖,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啊。”张小林说,流转的106亩田,有20几亩田荒草丛生,杂草比人还高,他硬是咬着牙,天天泡在田里全部开荒。

勤劳耕作终丰收

第一年种植生态稻谷,张小林失败了。“原本以为,种庄稼是咋老百姓的本能,谁不会啊,结果没想到,要想种好它,还需要专业技术。”张小林称,第一年,他种植生态稻谷亏损了近2万元钱。

第二年,张小林买来种植稻谷的相关书籍,自己摸索着学种植技术,如何让稻谷增产增收,防虫害、病害。“在火炉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在区农委找了个‘老师’,给我传授水稻种植技术,而且遇到问题,我就给老师打电话,解决了我种植技术上的问题。”张小林说,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己的精心管理下,当年便获得大丰收。

“‘张家坡’大米,以前只卖2元/斤,而我把产量和质量都提高后,能卖到4元/斤。按亩产900斤,一亩纯收入1800元来算,每年纯收入近20万元。”说起收入,张小林喜上眉梢。

“老张,我要50斤生态大米,给我准备好哦。”张小林接到重庆客户订购生态米的电话。

“我还种了一种稻谷,它能卖2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张小林喜滋滋说道。

现在,张小林的田里有两种稻谷,一种是“张家坡”优质稻谷,一种是“张家坡”生态稻谷。两种稻谷、两种大米,价格相差5倍。

卖了2年“张家坡”优质大米后,张小林看到了更大商机,“现在人们普遍追求绿色、健康食品,食品安全更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我就试着将其中20亩田,用来种生态稻谷,不撒化肥、不打农药,施农家肥用驱虫灯驱虫,精心管理,没想到还成功了。”张小林说,生态稻谷虽然亩产低,每亩大概只能产200斤大米,但是价格高,一般能卖到20元/斤。

带领乡亲同致富

依靠“张家坡”大米致富之后,在张小林的带动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村民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大米。

“我那10亩稻谷在张小林的指导下种植的。”村民甘小梅说,“这里原来是块荒田,一点收入都没有。给我提供谷种、提供技术后,我也能种出地道的‘张家坡’大米了。”

村民张小华一家是贫困户,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读书,正是用钱时,看着家里微薄的收入,张小华十分发愁。看到张小林种稻谷收入颇丰,也想跟着种。

张小林知道她的想法后,把她带到自己的种植基地参观,并给她提供谷种,免费提供技术,在张小林的带动下,张小华种了15亩大米。去年,这些稻谷长势良好,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定单收购下,收入近3万元。

“这些年,还多亏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让我们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张小华说。

(黄河春 蒋颖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