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微风吹拂着新时代农村的气息,温馨的笑容洋溢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在乡村种植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在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家里,在农村科普示范带头人的面前,人们经常见到一位衣着朴素、背着背包、端着相机不停按动快门的摄影爱好者,他就是黔江区科协特约科普宣传员张益明。
做农业科技的传播员
张益明家住黔江区小南海镇塘莲村4组,1997年参军入伍,2002年从部队复员退伍回来后,一直在黔江区农委工作。期间,他加入了黔江区农学会,在长期的农业工作中,从最远的黎水镇到偏僻的细水村,从果蔬种植实用技术培训到农业机械化推广,从高山到河谷,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忙碌在田间地头,活跃在乡里山村,成了农民朋友们的政策解说员、信息宣传员、技术指导员。
在长期的走村入户过程中,张益明不断向广大农民朋友们宣传水稻旱育秧、机插秧、玉米肥球育苗、马铃薯“一推三改”、油菜“一推四改”、猕猴桃授粉枪授粉、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腐熟还田、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等新技术30余项,推广了马铃薯:青薯9号、鄂薯5号、中薯3号、中薯5号,油菜:油研57号、油研817号、庆油3号、鼎油杂3号等新品种20余种,实实在在的为农户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8月22日,张益明在重庆日报农村版以《物理治虫 粘虫板成小“保镖”》为题,介绍了粘虫板杀虫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能有效减少虫口密度,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黄板”可防治潜蝇成虫、粉虱、蚜虫、叶蝉、蓟马等小型昆虫,“蓝板”诱杀叶蝉效果更好,配以性诱剂可扑杀多种害虫的成虫。黔江区仰头山农业综合开发园区5000余亩猕猴桃科普基地使用了粘虫板。
做促农增收的指导员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近年来,在该区科协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多个科普示范园区,稳步推进畜牧、蚕桑、烤烟“三大骨干产业”,提质发展优质水果基地8万亩、中药材基地3万余亩、种植蔬菜17万亩。
“把党在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讲通讲透;把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通过媒体及时宣传出去,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把新品种、新技术传授到农民手中,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撑。”张益明说,2013年,他被黔江区农委聘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指导员,主要对蔬菜、果树、中药材、烤烟、粮油等农作物的种植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
黔江区舟白街道舟白社区三组的葡萄科普示范基地,业主傅金林2009年流转土地种植葡萄。2012年,葡萄园进入挂果期,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剪枝时错把挂果枝剪掉了,剩下的全是不挂果的枝条。2013年,傅金林专程从成都请来技术员,学会了修剪枝条的规范技术。可又一个意外出现了,花苞还未完全绽放,他就提前授了粉,结果导致葡萄挂果甚少。接连的两次失败,2014年,张益明和区农学会技术员一同前往进行了指导,当年70亩葡萄坐果良好,销售收入近170万元。傅金林牵头组建起了依瀚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免费为周边100多户村民提供总价10多万元的苗子,帮助大家种植了200多亩葡萄。
做笔耕不辍的科普宣传员
“把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成功典型,广泛宣传出去,让群众真正地看到实惠,走上致富之路。”黔江区科协负责人介绍,2013年,该区科协建立科普宣传员制度,聘请有热心科普事业的人担任宣传员,围绕科普知识深入一线采访,在各大主流媒体刊发稿件,张益明就是其中之一。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办好就是不平凡。”张益明说,自从担任了科普信息宣传员后,他放弃周末休息,坐上早晨开往镇乡的第一班客车,走在乡村的路上,入基地、入农户进行采访。晚上,坐在灯下整理当天拍摄照片,编写文字发送出去。
2015年9月2日,张益明在重庆日报农村版以《黔江:桑园养鸡“钱”景看好》为题,介绍了科技示范户帅君将鸡放养在桑园里,养出来的鸡质优、味鲜美,市场销售前景看好。消息见报后,许多客户纷纷从重庆主城、涪陵、秀山、酉阳打来电话,有咨询养殖技术的,有订购山鸡、鸡苗、鸡蛋的,有农村电商平台寻求合作的。当年,山鸡提前2个月完成订货,呈供不应求之势。
张益明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注重学习技巧,善于归纳总结、逐步提炼,不断积累宣传经验,他笔耕不辍记录着、宣传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分别在光明日报、光明图片、重庆日报农村版、华龙网、新华网、人民网、武陵都市报等媒体刊发科普稿件196篇,多次被黔江区科协评为先进科普宣传员。2017年7月1日,被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