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关于科普阵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1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普阵地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是为公众提供的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平台。公众通过各类科普阵地,了解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提升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近年来,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一直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科普阵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各地科普阵地建设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加,科普阵地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从目前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和数据来看,各地科普阵地建设情况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还有明显的差距,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已有的科普阵地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科普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科普设施种类和水平总体偏低。

(二)科普阵地建设经费投入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科普工作发展的需要。科普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普工作的开展,导致很多科普活动无法正常展开。

(三)利用科普阵地开展科普活动形式不够多、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好。目前,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画、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是科普传播的主渠道,但由于宣传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足,导致科普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激发起大众的求知欲望。科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忽视公众的需求,鲜有佳作,导致许多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站科普栏目的关注度不高,逐年萎缩,效果较差。

(四)科普阵地建设不够平衡,种类不够齐全。一是偏远地区,科普阵地建设相对滞后。二是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普阵地建设也不均衡。

(五)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少、科普硬件不足、师资短缺、教学开展不到位。很多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仅有一点电脑、桌凳等教学硬件,没有固定的科普教师,教学活动也是东一堂西一堂,没能系统的向社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

(六)科普阵地建设不统一。主要表现在基层,各乡镇、社区没有合理地整合科普资源,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科普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图书室、娱乐室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组建, 资源分散,没有依据不同领域和对象组建科普活动小组,也没有承担不同学科领域科普活动的组织和辅导任务,对建设社区科普队伍的作用还没有足够重视。

(七)科普阵地展教专业人才欠缺。科普阵地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科普教育基地和基层科普设施几乎没有专职专业的科普人员,致使科普活动缺乏稳定保证,以及科普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偏低。

二、对科普阵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科普阵地建设与利用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普阵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科协、科委、乡镇、规划、国土、建委、气象、消防等部门纳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发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联络员制度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简报、策划等方式,指导和推动全县科普阵地建设的持续性,避免建设中出现的规划滞后、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和部门间推诿扯皮。二是建立科普阵地建设的投入机制。目前,科普阵地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果没有投入机制,就有可能出现有钱就投入无钱不投入,钱多多投入钱少少投入的局面。三是建立科普阵地建设的管理机制。管理好科普阵地,既是保障公共资源完整,又是利用好科普阵地的保证。四是建立科普阵地的利用机制。科普阵地是用来开展科普宣传的,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科普宣传制度,明确人员职责,明确利用方式,形成一套规范的长效机制。

(二)不断完善阵地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大学的作用。社区科普大学是社区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是社区居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技术培训最直接的科普阵地。教学点布局要合理,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要布局一个教学点,人口多的大镇(街道)布局2个教学点。硬软件设施要基本具备,场地、桌凳、电脑、投影等配齐,教学点尽量做一些科普知识宣传栏,并一月更换一次科普内容。科普教师队伍要充实,可以聘用那些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或专家长期担任科普教师,给予适当的劳务费用。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做到教学内容落实、教学时间落实。

二是建设集科普展览、科普教育、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传播等功能的科普活动场馆。科技馆作为一个大众信息传播中心的科普阵地,肩负着科学技术普及的重任。在科技馆的营运中,主要依托现有的展览展品资源,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专家、学者、普通公众以及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展览路线和展示方式。

三是充实“站栏员”建设。“站栏员”建设是农村科普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解决了农村科普活动场所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科普队伍薄弱、组织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对“站栏员”的建设,各级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站栏员”建设顺利实施;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不断提升农村科普设施建设水平。

四是巩固和创建一批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社、科普示范家庭和科普示范社区(学校)。有效利用基地的科普宣传平台,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五是完善农村科普电影服务。农村科普电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产品和服务流通的重要内容。农村科普电影服务,要以农民对科普电影需求为核心,发挥政府的作用,健全农村科普电影服务机制。

  六是开发扫码手语视频科普阵地,关注残疾人科普。手语是聋哑人进行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方式,在聋哑教育上手语更是作为聋哑人学习知识的手段。

七是利用好手机传播科普知识,提供个性化科普服务。手机网络的普及给公众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带来了新的渠道和便利。

(三)注意科普阵地建设的均衡性。

农村人口较多,人口分布较宽,让每一个公民都接受均衡的科普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偏远地方的群众观念相对陈旧,科学意识淡漠,迷信思想严重,科学素质相对较低。一是注意科普阵地建设数量的均衡性。二是注意科普阵地种类布局的均衡性。

(四)探索新的科普活动手段,充分发挥科普阵地的作用。

传统的科普工作往往是组织讲座、分发宣传资料、出宣传专栏、开通科普广播等,这样的手段很难适应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的群众的需求。一是从居民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入手,通过解决群众身边的科普问题,培养居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的科学素养。二是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方式与载体。如在文艺演出的节目中说科普、唱科普、演科普,用体育健身的方式宣传相关科普知识。三是借助大众传媒作用,联合大众传媒共建社区科普云、智慧云平台开设科普栏目,积极宣传科普活动,履行科普义务,提高传播效率。四是整合科技资源,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艾滋病日”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五)多渠道增大科普阵地的经费投入。

一是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科普工作,通过财政、企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科普的投入,为大力开展科普阵地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二倡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科普阵地建设。街道社区要积极发动周边企事业单位开放公共资源,鼓励辖区企事业单位、各类慈善公益基金及公民个人向织提供捐赠和资助,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科普阵地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项目购买、项目征集、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主要形式给予扶持。

(六)加强阵地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有计划培养一批科普创作人才队伍,设立科普创作基金、科普作品出版基金,支持科普作家创作一批高质量原创性的科普作品。二是完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科普活动的组织、宣传和辅导工作。改变目前仅靠极少专职人员抓科普的情况,为社区的科普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三是有计划、有步骤逐年选派一批基层科普人员到高等院校、市级科技馆、大型科普教育基地等学习交流,培养一批科普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同时,采取引进高科技人才、派进专家型人才、鼓励大学生进来的方式,为基层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况成林 垫江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