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垫江县首届十大工匠”获得者赵行恩
近日,笔者走进大垫江石竹编工作室,就被墙上挂着的毛泽东、邓小平、朱德等伟人惟妙惟肖的大石竹编肖像画震撼,桌上摆放着其他竹编装饰画,宫扇、生活用品等竹编工艺美术品更是精巧别致、引人注目,几个传承人正不停忙碌着,赶制客人定下的竹编字画。其中,赵行恩就是垫江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承人,今年78岁,2016年获得“垫江县首届十大工匠”称号。
大石竹编最得意的作品是人物肖像,据垫江民国县志记载,垫江县境内竹资源丰富,竹编制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在垫江县农村都是以竹编为副业。竹编最早主要以编制竹制农具和生活用具,除了自用就是出售。
垫江县民间竹编工艺集大成者为赵氏家族从清代传承至今。大石竹编的前几代传人均以务农兼竹编为生,为子孙留有“耕种、竹编、帮工、活命”的家训。农闲时编织一些斗篷、扇子、箩筐、锅盖、筲箕等竹制农具和生活用具,竹编仅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在第四代时,开始编织有图案纹饰的竹编生产生活用品。
现在,大石竹编已传至第七代。然而,真正让大石竹编从实用型生活用品变成一种工艺品是第五代传承人赵行恩。
“我老家屋后有一大片慈竹,从小我便在祖辈的影响下,学着编一些传统的生活工具。30岁那年,我到武汉出差,在百货商场看到一幅杭州绸缎丝织制成的毛泽东像,就像照片一样精致。”赵行恩说起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当时他就想,用丝织品能够织出毛主席的人像,用竹丝是不是也可以编出来呢?于是,他买回6件丝织品,其中一件大幅的毛主席人像花了28元,五件小幅的毛泽东、马克思等人像丝织品,每件7角钱,现在他都还保存在家里的相册里,跟新的一样。
虽然有了创作设想,但具体怎么操作,赵行恩却不得而知。看着画像揣摩了好多天,依然不得要领。一天睡觉时,赵行恩突然看到妻子刚换上的提花枕巾、被面,想到这与买回的丝织品编织原理很类似,一下就有了灵感,将家里这一极少数体面的家当悄悄地拆掉,研习其编织工艺。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赵行恩大胆的提出要用竹编为毛主席编制画像。当时编制竹编画时间紧工期短,天气又非常冷,赵行恩在屋子里摆上火盆,挂上电灯泡,带领几名徒弟挤在10余平方米的平房里,夜以继日赶制作品。经过100多个昼夜赶制,完成了四套系列竹编画《伟大领袖毛泽东》每套10幅,无偿捐赠给北京、韶山毛主席纪念馆等地收藏。
赵行恩在继承祖业时更进一步研习竹编技艺,为在作品图案方面开拓创新,他还发明了“排针剖篾器”,剖出的篾条薄如白纸,可以蒙在书上描红,一次可抽出12根细若花针的篾丝。构图上,他设计巧妙,能进行各种复杂图像的编织。从单纯实用型,向观赏与实用并重发展,从而使大石竹编产生了新的飞跃。
近20年来,赵行恩编制的作品形式有条幅、扇子、席子、农具、厨具等18个品种,共有53个主题,600余件作品。除竹编画《伟大领袖毛泽东》1993年被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收藏,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编制竹编画《一代强人聚北京》捐赠给组委会,还受到中外观众的高度评价。2003年竹编画《蒙娜丽莎》荣获“重庆市第三届旅游商品新产品三等奖”。2014年获得第四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银奖。2015年3月获得市总工会竹编大赛三等奖。2015年5月获得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旅游商品金奖和银奖。2016年获得重庆市文博会“工匠杯”工艺品银奖和铜奖。
(杨槐 况成林 垫江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