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养蜂人的甜蜜事业

发布时间:2017-09-21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武隆区科技养蜂致富带头人吴中权

在武隆区赵家乡香房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当地村民养蜂提供了先天条件,不少勤劳的村民都发展了养蜂产业。村民吴中权就是科技养蜂致富的代表。

与蜂结缘 脱贫摘帽

吴中权家一共4口人,一个老人,2个小孩,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挣钱养活。因缺少劳力,吴中权家被评为了贫困户。尽管国家有多项帮扶政策,但是吴中权认为只有自己手脚勤快才能过上好日子,他就一个人白马工业园区打工,赚钱撑起整个家。

2015年,在白马上班的吴中权,偶然间看到养蜂专业人士的新式养蜂方法,想着家中老父亲有1桶蜜蜂,但长久以来,父亲养蜂的方法一直比较传统,因此也没有发展成规模的产业。

“要是能学习下新技术,回家改良土方法,说不一定是个致富的好路子。”于是,吴中权虚心向养蜂人学习起新式养蜂技术来。

起初,只有1桶蜜蜂,吴中权便深入周围的山林中四处寻找蜂源,然后慢慢发展。“刚开始养的时候,经常被蛰,手上脸上全是包。”吴中权说起养蜂的历程满语辛酸,后来,眼看养蜂终于有了成效。但不幸的是,吴中权在给家附近的包包菜打农药,伤害到了蜜蜂,导致10几桶蜂蜜全毁了。

好在吴中权坚持不懈,找原因找对策,三天两头跑到白马询问养蜂师傅,或者请师傅到家中教授技术,渐渐地吴中权从1桶发展起了28桶蜜蜂,成了村民小组中的半个养蜂专家,并通过养蜂、办庄稼、打临工等方式,顺利脱贫摘帽。

蜂业结合 共同富裕

在看到吴中权的新式养蜂方法有收益后,很多村民也都想养蜂。但是蜂从何来,新式方法和传统土方法有什么不一样,怎么养?这一系列问题成了村民们养蜂致富的“拦路虎”。

虽然自己家是贫困户,但是身为小组长怎能不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于是吴中权将家中的蜜蜂分出来送给村民,然后帮助村民采购蜜蜂。

怎么给蜜蜂打扫卫生,多长时间打扫一次?什么时候该加皮,什么时候该减皮?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村民,吴中权便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倾囊相授,并经常虚心向其他蜂农学习技术,然后将技术带回小组中。终于,在2016年,吴中权带动4户贫困户和4户非贫困户共8户村民养起了蜜蜂,其中最多的一家养了40桶。

“最开始我们家只有两桶,而且都是传统养法,产蜜量不高,蜜蜂的存活时间也很短,后来全靠中权帮我们,非常感谢他,他把他所有的养蜂经验和技术全都交给我们。”贫困户肖开元说,去年20多桶蜂蜜产了180多斤,每斤100-150元,赚了2万多块,今年他家在吴中权的指导下又发展了10几桶,一共有40桶。

2017年,吴中权预计可以收获200多斤蜂蜜,看着不仅自己丰收,周围的邻居在带动下也实现了丰收,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的信心。

“今年专门在家好好搞养蜂,准备下半年发展到50桶。”吴中权说,对于养蜂他有了新的规划,目前小组中不少村民都开始养起蜜蜂来,他准备将大家聚在一起,抱团式发展,注册商标,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组织,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

(黄河春 付琳眉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