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申建忠
申建忠,武隆区火炉镇筏子村村民,中共党员,全国劳模、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
自1997年以来,申建忠凭着一股蛮劲,他让一片荒山变成了果园;以愚公精神在荒山背土种下5000余株桃树,试种48个品种,培育出“仙女脆桃”;凭着一股热诚,他带动周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走上致富路。
愚公精神背土造果园
1998年,申建忠夫妇在该镇筏子村,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下50亩荒山坡计划种植脆桃。“50亩荒山坡上尽是光秃秃的大石头,栽植桃树需要泥土啊!”申建忠站在租来的荒山坡上,开始犯愁了。为了省钱,申建忠夫妻二人决定当一回“愚公”,自己编背篼背土上山。50亩荒山坡需要背多少土来栽树,记不得了,他只知道,栽一株脆桃幼苗,平均要背15背篼土。一亩地栽植110株,粗略估算,一亩地要背1650背篼,栽完50亩地,他们几乎往山上背了10万背篼的土。夫妻俩耗时一年,终于完成了背土填乱石函种树的任务,双手、双肩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从此让荒山变成果园,创业之路由此开始,当地村民都称他为“活愚公”。
刻苦钻研“仙女脆桃”终扬名
种植的土地有了,但种植技术又把他难倒了。为了掌握脆桃树种植技术,申建忠先后赴郑州果树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拜师学艺。他先后引进48个品种进行试种,但均告失败。 一次次失败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男子汉,反而一次次激发了他的韧性。他坚守着非成功不可的意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考验。
2000年他自费到山东农学院函授学习果树专业。2001年,他在园内桃树的一丫枝上发现变异,结的果与其母本不同,其性状均优于母本,于是,他将变异的接蕙与不适应的品种进行高换,经过三年的尝试,桃树开始结果。2005年至2007年,他对本品种的生理特点及丰产性能继续进行观察试种,发现该品种特别适应当地气候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甜脆不软,“仙女脆桃”之名在当地广为流传,供不应求。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户也开始大量种植脆桃。如今,武隆区火炉镇筏子村已经成了有名的脆桃村。不仅申建忠自己种植1500亩脆桃,他还带动周边600余农户种植3000多亩脆桃。
建立科普阵地,为民提供帮助
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解决农户零星分散的脆桃种植和销售势单力薄问题?2012年,申建忠以申建果树种植场核心,成立了武隆县忠容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建立仙女脆桃扩繁科普示范基地,他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办社宗旨,以助农增收为已任。通过学习合作社的相关职责,学习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决心从提高农户入社自觉性入手,耐心细致的做农户工作,积极动员广大农户入社,现有90%以上农户加入合作社。
为解决农户技术需求,他还多方筹措资金,争取财政补助一点,合作社投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整合资金,建立科普培训室200平方米,科普宣传栏3处,科普图书室内配齐脆桃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等20种先进实用技术资料,长期供农户学习参考,为农民学习提供了阵地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推广实用技术,提升种植水平
申建忠在脆桃种植过程中,他利用空余时间,向村民宣传生态理念,科学种植理念,深入田间、地头、院坝现场指导,操作示范,技术讲解,希望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和获得知识的进步。他认为,只有科技含量高、质量好,才能买到好价钱。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他先后聘请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农学院等专家实地指导10余次,培养种植技术骨干80余人。
他还利用基地的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科普宣传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大力倡导科学种植仙女脆桃。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脆桃快繁技术、反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果与分级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不断提升,种植水平逐步提高。
几年来,共组织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次,科普讲座近30次,更新宣传内容20余次,发放图书资料20余种,受益达到了3.5万余人次。
如今,在申建忠的带领下,武隆脆桃产业生产、繁供体系已基本形成,脆桃产业已逐步成为武隆区内外中高山乡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
(黄河春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