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深山养牛人的致富“金钥匙”

发布时间:2017-09-2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武隆区科技致富带头人钱志伦

半山腰处,四间牛舍顺山势而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养殖场内,成群的牛或吃草、或打盹……这是武隆区土地乡小岩村的一个场景。这家养殖场的主人叫钱志伦。3年来,他将最初的150头牛发展到400头,从肉牛养殖将产业链延伸至有机肥加工厂、鲜牛宴餐饮店、猕猴桃种植基地,让养牛效益达到最大化,并运用所学的科学养殖、种植技术带动周边村民找到了致富“金钥匙”。

不惑之年再创业

养牛并非不惑之年的钱志伦第一次创业。在制备草料间,钱志伦聊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早年他主要从事建筑行业,通过多年的努力,钱志伦逐渐积累了不少本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前些年一直做建筑行业,之后行业不景气就决定转行。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国家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大,考察发现肉牛的利润可观。”钱志伦说。2014年自己到丰都学习肉牛喂养技术,之后又去山西、山东、辽宁等8个省考察肉牛品种。

在考察了1个月后,钱志伦最终在吉林省花150万购买了150头西门塔尔种牛。

走进钱志伦的养牛场,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牛栏里,400头肉牛秩序井然地吃着草料,牛场的员工仔细观察每头牛的状态,清理牛栏,忙碌不已。因为投入了大量心血,钱志伦每天都在这里盯着。

“牛最怕疫病,牛舍的清洁卫生相当重要,保持圈舍干净,牛才不容易生病,我们每天对牛舍要进行2次掏粪,以保持牛舍的干净,而且,每天我都要来这里观察每头牛是否有疫病。”钱志伦说,正是他的精细化管理,从开始养牛至今,他的养牛场从未出现过一头病牛,而且自繁自育成功率在95%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养殖场在钱志伦的不断发展之下,现已拥有1个养牛场、1个有机肥加工厂、6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1家肉牛宴餐饮店。

循环产业效益佳

钱志伦养牛可不仅仅只负责养,而是建立起一套绿色循环体系,延伸产业链。在养牛场内,一车一车的苞谷杆不断运送进来做成肉牛最爱吃的草料。“我们实施的是‘草料—肉牛—牛粪—沼气—生物有机肥—猕猴桃种植基地—餐饮店’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绿色低碳节能。”

钱志伦表示,这个模式就是利用草料养牛,牛粪进行干清分离,牛粪水全部进入沼气池,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用于场内的员工生活用气以及周边群众的用气,干牛粪则收集到粪房堆集用酵母发酵做成有机肥,然后用有机肥浇灌红心猕猴桃种植地基变废为宝,“有机肥加工可为养殖场每年增收20万元左右。”

“由于基本吃农家秸秆长大,这样的肉牛是真正的绿色产品,2015年,我们在城区武仙路开了家嫩牛宴餐饮店,主营养殖场出栏的肉牛,这样可增加肉牛的附加值。”钱志伦说,一般一头肉牛卖2万元,而经过餐饮店加工后,一头肉牛可卖4万元,利润翻倍。

带动村民同致富

钱志伦称,随着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的草料也越来越多。养殖场内的400头肉牛每年需要1200吨草料,通过草料的需求带动周边老百姓种植牛场所需的草料,增加周边老百姓的收入。

“过去,苞谷秆用来当柴火烧,甚至砍倒在地里任其腐烂,一分钱也不值,现在还可以变成钱,今年我家的玉米秆就卖了3万多元钱。”村民周朝平说,今年,他打算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多种植一些苞谷,以便多卖苞谷杆。

“目前,养殖场内有6名固定工人,每月3000元的工资,都是周围的留守村民,每年的临时用工有3000人次左右。”钱志伦说,当初将养牛场选址在老家,就是希望能给周围的老百姓带来收益。

(黄河春 蒋颖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