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实用技术学到手 脱贫之路更好走

发布时间:2017-09-11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垫江县科技脱贫带头人谭定学

在卖菜的人群中,有一位看似普普通通的五旬汉子,却是一位对亲人有担当、对乡邻有情怀、对社会有责任的热血男儿。几年来,他凭着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劲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县、镇、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闯出一条符合他自身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脱贫致富带头人。他,就是垫江县周嘉镇胜利村5组贫困户谭定学。 

因病致贫,成建卡贫困户 

今年50岁的谭定学,一家6口人。2013年以前,妻子刘显菊在家种几亩地庄稼,谭定学在外务工,日子虽然过得有点紧,但一家人生活甜蜜,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2013年上半年,养父许伍见突患心脑血管疾病、胃出血,两次住院,花去医药费1.5万元。妻子刘显菊患上胆结石和肾结石。既要照顾年老多病的公公,又要操持家务农活,这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农村妇女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不久,刘显菊累倒了,住进了医院,并做了胆囊切除手术,用去近2万元医药费。为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和生病的妻子,谭定学不得不辞工,赶回家。 

一连串变故,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加之三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更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当年就欠下3万多元外债。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谭定学身上。为走出眼前的困境,他想到争取政府政策帮助和支持,于是写了贫困户申请,并顺利通过了评议、公示等程序,成为该镇2014年新增建卡贫困户。 

钻研技术,发展种植项目 

成了贫困户后,谭定学时常眉头紧锁,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如何摘下“贫困户”这顶帽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这是谭定学一直思考的事。几番深思熟虑后,他认为,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来改变命运、改善生活。 

在详细了解了谭定学一家的贫困“症结”后,镇、村干部也及时安排人员与他结成帮扶对子,鼓励他参加种养业技术培训,靠科技致富。为掌握技能,谭定学先后积极参加了县农委举办的“阳光工程”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训班和镇扶贫办举办的优质稻水种植、淡水鱼养殖等技术培训。 

为掌握一技之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谭定学,努力克服自身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勤学习、苦钻研。他一方面通过专家授课、阅读科技书籍来提高种养殖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到县、镇种植养殖基地,向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讨教。 

学到了技术,可在项目选择上,谭定学又拿捏不准。镇帮扶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他分析,指出他家没有经济来源,没有致富产业,缺乏发展资金是制约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 

根据胜利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交通方便、闲置土地资源丰富、土质好这些优势,谭定学最终决定发展优质稻和蔬菜两个种植业项目。 

勤奋踏实,摘掉“贫困帽” 

2015年,认准了项目,谭定学就开始着手干起来。在镇扶贫办的帮助下,农村商业银行周嘉分理处给予谭定学1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支持他种植优质稻24亩,青椒、茄子等蔬菜6亩。同时,周嘉镇农业服务中心还从优质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管理、病虫防治等进行全程指导和服务。 

踏上脱贫路后,谭定学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搞好蔬菜种植管理,晚上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增强致富本领。当年,在谭定学的精心种植和管理下,优质水稻和蔬菜均喜获丰收,纯收入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50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节余。 

靠着技术和勤劳,谭定学一步步实现脱贫致富梦,摘下“贫困帽”。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 

谭定学家虽脱贫了,但如何稳定致富?为此,谭定学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增加蔬菜面积,以最大化增加种植业效益。2016年,谭定学种植蔬菜12亩,优质水稻7亩,玉米5亩,全年实现粮蔬收入达5万多元。另一方面,谋求就业致富,渝万高铁19号岗亭位于胜利村5组,离谭定学家只有600多米远,恰逢渝万高铁公司招岗亭治安人员,该岗位三班倒,上1天班,休息2天,在不务农时,还能增加就业收入。通过多方努力,谭定学到该岗亭当上了合同工,月收入1600元。 有了这个固定工作,谭定学经常往返于高铁治安岗亭和自己的蔬菜基地,实现了务工和发展种植业两不误,从而实现了稳定脱贫致富,并成为当地脱贫致富“领头雁”。

心怀感恩,带动乡亲致富 

实现脱贫致富的谭定学,没有忘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他将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简便易学的蔬菜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前来学习取经的乡亲。谭定学既当技术员又当服务员。他经常在农户家或自己家或蔬菜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他村民传授常见病防治技术等。 

“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要感谢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要感谢谭定学给我们做了个好示范,才让我们圆了脱贫致富梦。”在谭定学示范带动下脱贫的本组村民李义荣说。 

如今,在谭定学带动下,本组3户贫困户相继成为当地蔬菜种植能手,年纯收入均超过万元。然而,谭定学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还在思索着今后如何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经济收入。他打算成立谭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一个商标,申请无公害蔬菜认证,以解决当地农户产前、产中及产后销售难题,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杨槐 况成林 垫江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