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智库>

科技工作者建议:推动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7-09-0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按】农产品电商产业是在国家“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是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利好于广大农民和市民的朝阳产业,被誉为“电商蓝海”。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对于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科协组织专家对重庆市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深入企业、区县、农户走访座谈和开展问卷调查,总结当前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原因和后果,并提出推动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现予编发,供参阅。

近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领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重庆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不仅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全国性电商企业纷纷布局重庆,抢占重庆农产品电商市场,还涌现出了香满园、亿农加、鲜立达、吉之汇、五彩田园、天农八部、在村头等一大批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为方便居民消费、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课题组调研发现,当前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也面临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上网销售少、本土农产品电商企业盈利水平低、全国性涉农电商平台服务重庆市场的能力弱等诸多困境,迫切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举措。

一、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上网销售少。在中国电商第一平台——淘宝网,其在售的果蔬类商品共有4040件(2015年7月17日11时31分数据),其中发货地在重庆的果蔬类商品有79件,但实际在售的主要是涪陵榨菜、豆干、萝卜干、麻辣海带丝等加工品,真正的农产品只有大蒜、冻干玉米粒、蕨菜三件。在重庆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香满园网站,在售的国产水果共有56件商品(2015年7月20日16时45分数据),销量排名前十位的商品依次是:甘肃静宁富士、海南大香蕉、西州密哈密瓜、新疆库尔勒香梨、陕西红富士、海南木瓜礼盒、甘肃静宁红富士、椰王、新疆库尔勒香梨、四川安岳黄柠檬,未见重庆地产水果。

(二)本土农产品电商企业的知名度和盈利水平偏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有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60余家,目前能正常运营的仅有20余家,能实现保本微利的仅1、2家,尚无一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实地调研的10余家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中,香满园是唯一一家能实现保本微利运行的企业,其他企业都处于试运营和亏本经营状态。从对重庆主要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的网站访问和购物体验来看,目前田园优选网站(http://www.tyego.com/)处于暂停营业状态,绿优先网站(http://www.i6uc.com/)、智慧餐桌网站(http://wisdominfood.com/)目前已无法打开。另据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网购生鲜农产品比较信任的网站依次为天猫(14.1%)、永辉(9.1%)、京东商城(8.7%)、苏宁易购(6.1%)、沃尔玛(5.9%)、1号店(5.6%),调查对象对重庆本土主要生鲜电商平台的信任程度明显要低,如选择绿优鲜、土优鲜、香满园、鲜立达、益农佳、智慧餐桌的比例分别5.2%、4.2%、2.3%、1.5%、1.1%、0.1%。

(三)全国性涉农电商平台服务重庆市场的能力弱。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4》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上,2014年各地农产品销售排名重庆排第24位,各地农产品消费排名重庆排第20位,各地农产品卖家数量排名重庆排第22位,重庆在三项指标上的排名都较为靠后,阿里平台服务重庆农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作用发挥较为有限。在中国第一家专注有机、安全食品的电子商务企业——沱沱工社网站,其在售农产品能送达重庆的只有10件,发货地仅为北京和上海两地,对重庆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带动作用几乎没有。另据部分区县企业反映,在阿里巴巴上开设网店,每年要以“诚信通”的名义收取3688元的费用,“支付宝”要按照交易额的2-5%的标准收取费用。在京东开设网店,每年要收取1000元的管理费用,缴费5—10万元的保证金,且不出具收费凭证,“支持宝”要按照交易额的5—10%的标准收取费用。重庆本土涉农企业在这些大平台上开网站成本高、盈利差,普通农户在这些电商平台上经营更难盈利。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后果

(一)政府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不尽完善和科学。目前,市商委、市农委、市供销合作总社、市扶贫办等相关政府部门都从各自角度制定了支持农产品电商的政策举措,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缺乏顶层设计,难以做到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来制订实施公共政策,导致扶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政策绩效不太明显,尚未培育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商企业。一些区县政府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所引进的全国性电商平台企业主要着眼于工业品下乡,对带动农产品进城重视不够。

(二)市场主体盲目发展。近年全市各类涉农市场主体在缺乏深入市场调研情况下就一拥而上,涌现出了数十家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数以千计的农产品电商经营户。由于多数农产品电商企业、经营商户的客户定位不精准、清晰,网站流量规模过小,对客户粘性不强,加之自身的供应链体系不紧密、稳固,网站维护运营成本过高,配送体系盲目铺开等原因,导致全市真正能实现保本赢利的农产品电商企业不多。

(三)配套体系不完善。在农村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方面,农民有货运不出、运不起的问题仍然突出。据课题组在城口县河鱼乡一农村电商点调研了解,当地乡上和村上都没有快递物流企业,客户订购的商品需要自己找三轮车或搭班车送到县上,不仅物流成本增加,时效性也很难保证。在城市物流配送方面,据某农产品电商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每单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高达40-60元,经营一单亏损一单,致使企业电商平台的交易功能基本停用,活跃用户越来越少。另外,重庆在物流企业之间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方面目前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之间各自为阵,导致物流线路设计和资源利用难以实现最优,物流成本偏高。

(四)复合型人才短缺。课题组在与全市17个区县商务部门领导举行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时发现,复合型人才短缺几乎是每个区县都在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在课题组实地调研的一家企业,电商平台的入驻商户都是线下实体店的店主,在其所经营的生鲜农产品上有着丰富经验,但他们年龄偏大,普遍缺乏上网操作的能力,公司不得不付出较大成本为这些入驻商户提供网店开办、产品包装、产品定价、网店装潢宣传等一条龙服务,经营成本很高。在另一家电商企业,从学校聘请了电脑软件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负责研发设计电商平台,但由于这些学生基本没有农业和商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所设计的平台始终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还有一家重庆本土生鲜电商企业负责人谈到,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力成本压力,由于行业竞争激烈,而复合型电商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将年薪涨到十几万都难以招聘到可用的复合型人才,而如此高的工资企业已难以承受。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支持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交易方面的法律规范,加快构建安全、支付、认证以及信用机制,增加网络诚信和安全体系。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公共平台和公益传媒资源宣传推荐重庆优秀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企业。如市农委或市商委在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搭建重庆市第四方农产品电商平台,免费为全市知名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建立形象展示窗口和网站链接入口,并根据各企业网站活跃用户数、成交量、投诉量等指标对上榜企业进行动态评价和管理。三是区县政府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时应把农产品电商发展作为其核心,对电商企业带动当地农产品上网销售给予特别支持。四是创立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建议通过政府出资、发行债券、争取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10亿规模的重庆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基金重点用于支持电商平台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农产品的标准化、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方面。

(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发展农产品电商。一是引导本土农产品电商企业通过细分市场,走“专卖店”发展之路,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更细致入微的农产品网购服务,赢得发展空间。二是鼓励传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利用各类电商平台拓展产品销售空间。在平台选择时,既要看到平台所能提供的客户资源,也要考虑平台上同类企业的竞争问题及平台使用成本问题,根据成本收益理性选择合作的电商平台。三是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品牌化战略。无论是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平台入驻商户还是农产品,都要通过注册商标、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参与知名品牌评选认证等方式积极创建品牌。四是相关政府部门要有反垄断意识,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对市场上一家独大、绝对垄断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起诉、拆分。

(三)完善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撑体系。一是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宽带数量和互联网终端接入口受理,提高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整合现有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资源,推动三网(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电网)五屏(即电脑屏、手机屏、PAD屏、电视屏、触摸屏)的融合,为我市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网络服务。二是加快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包装规格标准、编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吸收民间经验,推出一些简单明了的生鲜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便于消费者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农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降低农产品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三是支持全市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经销企业广泛推广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自动化采集跟踪,有效提高农产品在仓储和货运中的效率,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四是支持在全市电商发展集中的园区、区县、乡镇村建设农产品电商众创空间,支持科技人员、创业者、农产品电商企业在众创空间有效沟通需求信息,引导各类主体紧紧围绕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微创新。

(四)加强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一是市相关政府部门将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纳入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启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联合高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电子商务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投身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二是借助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社团组织的培训资源,将农产品电商复合人才培育融入其培训计划,增强其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区县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传授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让农业经营者学会如何开店、如何网上销售农产品,培训一批农民电子商务创业者。四是制定政府补贴社保、给予创业启动资金、考研加分、定向招录公务员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农经、农技、信息技术、电商等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通过实践锻炼成为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夯实重庆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中坚力量。

专家名单:

王 胜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丁忠兵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唐 敏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

张 莉 重庆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李春艳 重庆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王 琳 重庆社会科学院秘书处副处长

赵小兰 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数据产品经理

吕指臣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