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弹子镇关家村村民曾明福是一位养牛大户。几年打拼,他通过一家养牛到成立养牛专业技术协会,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牛人”。
曾明福,一位退伍军人,浑身透着军人的刚毅、坚强,永不服输的"牛劲"。2007年,曾明福回到老家弹子镇,在镇科协和农技部门的支持下,承包了100多亩荒滩,修建了1200平米标准化牛棚、发酵室。他投资80余万元,一个成规模、上档次、技术含量高,设备设施全的新型肉牛养殖场诞生了。
望着杰作,曾明福期冀能带来滚滚财源。通过市场考察,他决定饲养优质肉牛,从肉源上占先机。2008年,他远涉贵州,一次性购进西门达尔肉牛120头。经过精心饲养,再加上肉质的高档次,曾明福饲养的肉牛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走俏万州,当年就获收益50万元。几年下来,曾明福通过优质肉牛养殖,先后获利上百万元。
纯朴的乡风哺育了朴实的情感。富裕了的曾明福没有忘记乡亲们,要带领他们一起走上致富路。在万州区科协的引导下,2011年1月,曾明福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明福养牛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会员,共同养牛,共同致富。但是,农技协成立了,会员发展没有曾明福预想的那么顺利。人们在质疑中等待、在观望中徘徊……
2011年夏天,村民龚天明的儿子大学毕业,他在网上看到山东产西门达尔肉牛很赚钱,父子俩一次性购进20头,准备自己大干一场。可是龚家父子一无技术,二无经验,水土不服又没有预先防疫的20头肉牛转眼就全部出现病状……眼看着几万元投资即将打水漂。危难之际,曾明福将龚家的20头牛全部拉到自己的饲养场隔离喂养。凭借协会的技术优势,经过45天精心照料,20头牛起死回生。龚家父子感动了,主动要求加入协会。51岁的兰远合,孩子在外务工,自己也身体不好,日子过得清苦。曾明福找上门去动员其养牛。并无偿提供种牛4头,传授养牛知识。现在兰家已经喂养肉牛18头,年收入10多万元。房子翻新了,儿子娶了媳妇,农家院落响起了久违的笑声。
依靠科学、遵循市场规律是龚天明投身肉牛养殖事业的原则。组建协会以来,他购买了肉牛养殖专业的科技报刊、图书和光盘刻苦钻研,不断总结书本上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改进管理方法、应用新科技,先后到河南、河北等地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参观学习。龚天明想方设法找一些技术资料,并与相关技术人员建立长期联系,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都可以通过电话及时向专家求教。此外,还积极向万州区科技辅导团的老专家自学家畜病防治知识,掌握了多种常见病情的防疫技术。
在龚天明的带动下,养牛协会会员发展很快。如今,其中他自己打造的养殖场舍占地15亩,饲草地96亩。目前建成管理房9间180平方米,暖棚牛舍3栋1500平方米,青贮窖3座1500立方米,围墙420米,蓄水池1座60立方米。截止2016年底,养牛协会共有会员200多户,养殖肉牛1500多头;同时带动周边200多户居民加入养牛行列。不管入会与否,曾明福均按进价提供种牛,免费提供养殖技术、药品疫苗和销售渠道。
在销路上,龚天明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产供销有序运转的模式,他带领养牛协会应用的青料全部是厂家直销,减少了经销商环节,降低了成本。他还有一个把握市场机遇、高价位出售的秘诀:避开旺季找销路。他一方面查证去年的“肉牛养殖档案”,一方面与七八个肉牛收购商联系。这使得他在市场上连战连捷,从而赢得了市场的高回报。
(姚世衡 万州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