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下同)作为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助合作性质的技术经济组织,是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科普事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近年来,农技协在重庆万州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止2017年6月底,万州全区建有区直属、乡镇两级农技协43家(其中万州区科协直属农技协8家),拥有、带动会员群众10万余人,主要从事粮食种植、蔬菜、水果、家畜(家禽)饲养、水产养殖、农产品运输与包装等专业,在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引领农户科技致富增收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农技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万州区科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其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和作法对基层农技协组织建设进行了规范:
建章立制,规范组织。万州区科协制定下发了《 万州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农技协筹建的“八有”标准,“八有”,即:有一定规模(在筹建时,种植业农技协种植规模不得低于500亩,养殖类农技协要有50户养殖户,申报组建万州区级农技协的经济组织,其种植规模至少达到3000亩);有一定科技含量;有发展后劲、前景看好;有生产基地(科普示范基地);有能人(大户)带头;有自己的阵地、办公场所和工作队伍;有较为完备的档案资料;有依法登记、规范管理的运作机制和制度。依据上述原则,区科协选出具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大户、科普带头人,以他们为发起人,身体力行发展农户组建协会。为鼓励乡镇发展农技协,万州区科协争取区民政局支持,双方约定,区民政局对农技协审批手续实行简化处理,降低农技协筹建过程中的开户资金标准(由5000元降到2000元)。万州区科协还规定新成立的农技协,一经区民政局注册登记,即由区科协出资3000元作为启动经费。
实体支撑,模式多样。在农技协发展模式上,万州区科协采取多种模式并行,一方面大力引导由现代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组建农技协。万州绝大多数农技协采取“合作社+协会”或者“农业公司+协会”的运行模式,以经济实体支撑协会,为协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技协,将农技协组建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以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出任农技协法人代表,打造升级版农技协。近年新成立的小周镇柑桔协会、高峰镇食用菌协会、新田镇果业协会、溪口乡青脆李协会均由当地乡镇科协牵头发起倡议,引导当地种植户和养殖户及农业公司联合组建,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直接出任法人代表。
优选人才,掌控队伍。农技协的筹组中,万州区科协特别重视协会领导机构人员配置,要求协会负责人首先人品好,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懂技术、会经营、在当地有一定的号召力,此外还要服从科协管理,热心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科协活动。结合上述条件,区科协在各乡镇挑选了一批精干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例如万州区科协直属的铁锋乡猕猴桃协会理事长谢家宽(全国劳模、全国科普惠农先进个人)、万州区无花果协会理事长彭文清(万州区首届十大致富青年、全国科普惠农先进个人)、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协会理事长丁书清(全国首批优秀示范合作社社长)等,他们都是万州农业界著名人士,由他们牵头发起筹建农技协,利于聚集人气、提高知名度,同时科协也感觉放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万州区科协还有意识地挑选部分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返乡青年出任农技协秘书长,利用他们熟悉网络操作的优势,协助协会开辟电商运营平台。在这些乡土著名人士的引领下,农技协在各乡镇逐步扎根、不断壮大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更多基层群众加入协会共同致富。而区科协通过优选协会领导人,则确保农技协从一建立就将其纳入到科协系统的管理中。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万州区科协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农技协组织建设进行规范,以此引导全区各级农技协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带动会员和群众参与中国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新注册成立销售门店(配送中心)11家,新设立农产品加工厂5家。仅2016年,全区38家农技协(不含新成立的5家农技协)围绕科普惠农行动,认真开展农技服务、信息咨询及示范推广,共开展科技培训473次,专家现场辅导217次,提供各种产销信息1400余条,承接贫困户务工 2100人次,年总收入达3.1亿元,为万州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通过强化农技协组织建设,一批优秀农技协如万州区青脆李协会、万州区养蜂协会、万州区佛手果协会、铁峰乡猕猴桃协会、太安镇金槐协会、白羊镇柠檬协会、熊家镇蜡烛枇杷协会等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农技协业已成为一支助推万州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业绩突出,全区先后有12个农技协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另有10个农技协负责人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个人。
(姚世衡 万州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