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渝北区南天门杨梅加工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朱小琼,她有“农村科普带头人”、“巾帼带头人”等头衔,但是兴隆镇的居民却亲切的叫她“朱杨梅”。
2003年,朱小琼首次将杨梅引到兴隆镇试种,经过多年不懈培育,果大多汁,肉感细腻的杨梅挂满枝头,改写了重庆不产杨梅的历史。
“公司+基地+农户”,杨梅基地扎根
2004年,朱小琼成立了望梅农业公司,当时杨梅基地只有450亩,由于规模小、效益低,公司经营上一度遇到很多困难。2009年,渝北区农委创新6种土地流转模式,杨梅基地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区农经学会的黄文学找到了朱小琼,希望她能在兴隆镇南天门村参与试点“土地入股模式”。朱小琼对“土地入股型流转模式”,很感兴趣,认定这个政策对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品牌大有裨益。于是,朱小琼说干就干,组建了杨梅专业合作社,由望梅农业公司负责前期的树苗提供、技术支持,后期的销售经营,农户以土地入股,负责前5年的日常管理,收益各取51%和49%。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她联合区农委、兴隆镇政府,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前往贵州贵阳、浙江温州等地参观当地的杨梅产业。外地农民依靠杨梅赚大钱的现实案例让村民们大受鼓舞,先前的顾虑一扫而光,回村后纷纷发动亲朋好友加入合作社。“这个主意不错,充分考虑了我们农民的利益。”“我们不仅每年可获得600斤/亩粮食保底收入,以后每户还可获得平均分红收益”。此后,不到两个月,加入朱小琼杨梅专业合作社的会员就达到460户,望梅农业公司在兴隆镇的杨梅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余亩。2015年底,共有585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2000亩已进入产果期,年产量预计近10万斤,杨梅种植在兴隆已具规模。
科学管理,杨梅种植上轨道
“赶紧挖,把那株小苗苗移植到这边来,不要种植得太密了,这样会影响树苗的生长。”清晨8点过,杨梅园里,技术指导员正耐心细致地指导工人们在园里补植树苗。朱小琼多次邀请浙江的农技专家对杨梅苗整形、修剪以及育苗、移栽、修枝、灌溉、施肥等系列管理技术进行现场培训,提高了社员的管理水平。
坚守自酿杨梅酒品质,基地发展展新枝
随着规模的扩大,一个新难题开始困扰她——单做鲜食杨梅,路子太窄,产业始终做不大。朱小琼一边带领兴隆的村民创新杨梅树栽培的工艺和改良其品种,一边研究杨梅深加工的方向。一次,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重庆的杨梅酒多是从外地调入,你何不试试自己做杨梅酒?”朱小琼立即着手组建了杨梅酒厂,开始了自酿杨梅酒。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酿的杨梅酒销售火爆,供不应求。面对杨梅产量不足与自酿杨梅销售火爆的矛盾,朱小琼决定宁可少卖点,也不能贱了品质。几年后,她的放弃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如今,基地的产量上去了,因杨梅酒品质好而前来购买的客商未减反增,销量是过去的好几倍。
“互联网+旅游”, 杨梅节引爆乡村旅游新热点
2010年6月,兴隆镇举办第一届杨梅节,几天时间接待游客近两万人,近两万公斤红彤彤的杨梅被销售一空,最高价达到每斤30元。酸甜可口的杨梅让不少游客连呼没吃过瘾,纷纷邀约明年再来采果。如今,杨梅节已开展了6届了。每当杨梅节临近,朱小琼就提前通过政府、部门以及新闻网站发布信息,广泛宣传、营造话题,现在很多重视员工福利的企业都是提前联系朱小琼,希望包块地自采自摘。“效果如此之好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她说,“相信随着渝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30元入园随便吃的行情,会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品果休闲,收益肯定一年比一年高”。
从首次将杨梅引到兴隆镇试种,已经过去了14个年头,朱小琼带领着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望梅农业公司已初步形成集育苗、种植、销售、深加工、配套观光采摘旅游等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小华 渝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